春节前,和几个朋友一道,去一个很偏远的村里,花4000元钱宰杀了一头150公斤左右的猪作为年货,因为是家养的,所以肉质全然不同于日常吃到的猪肉,售价也不算太贵。主人告诉我,家里有场地,山上有饲料,本来可以养更多的猪,但是成本太高,所以只能小打小闹。要是先期资金有保障,养三五头,一年下来,就是万多元的收入。
农家养猪有经验,山区绿色饲料资源也丰富,所以老百姓养头猪过日子,是传统的习惯。但是,很多偏远山区的百姓,却缺乏启动资金,从猪仔到生猪出栏,投入不少,养一两头还行,一旦超过这个数,就会变得举步维艰。
应对资金难题,各地的农村信用社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持,但最好的办法,不禁让笔者想到了去年永嘉县应坑乡开展的“小猪换大猪”活动:市民为农家购买小猪,寄养农家,等猪长大后,再根据投入折抵,按比例拿到大猪。这样,农民没有了先期的资金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风险,最为关键的是,农民不需要再为生猪的销售犯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成了一件大事,除了逢年过节期间希望以农家菜来调剂口味,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来自自然的绿色食品,更是情有独钟。农民有生产的愿望,市民有购买的需求,这两者间怎么嫁接,大有文章可做,比如本地鸡、本地鸭、田鱼等,如果有货,很多市民宁愿多花钱,宁愿自己上门去收购,由此可见,这里蕴藏的商机是巨大的。
农民搞种养,有几个突出的难题,如启动资金、科技支持、市场出路等。对于科技,农民已经积累了相应的经验,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对于市场出路和资金的投入,只要推行“小猪换大猪”的做法,显然都能使一般的困难迎刃而解。当然,这样的“换”,现在还没有形成气候,点不多,面不广,可操作的空间还很大。这项工作,应该由各地政府去牵线搭桥。同时,在今后还应当实施外延拓展:除了春节准备年货,其他节日如端午、中秋,也应该有不同特产供应,尽可能做到四季输出;除了“小猪换大猪”,本地鸡、本地鸭甚至蔬菜,都可以采取定点“加工”,农民专业种养,市民上门采集的办法,说起来,也可以算是“双赢”。
“小猪换大猪”开了个好头,实现了城乡供需的对流,对于这项有意义的工作,今年,各地政府部门不妨多花点心思,逐步予以完善,给农民一个机会,也给了市民一个园子。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