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飘摇中的百年老屋,依旧过着农耕生活的淳朴农民,走进应坑乡,感受到的是远离世嚣的宁静和农民对致富的渴望。村庄的古朴和穷苦、农民的淳朴和勤劳,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我们推出“百名读者认养农家猪”活动前,记者一行4人先行探访了应坑乡,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这里的点点滴滴,以期给读者一个粗略的认识。
应坑乡位于我县西北山区,6月30日,记者一行沿着蜿蜒山路,驱车来到这个距县城60公里的偏远山乡。在该乡党委书记吴理俊、乡长全旭东等人的带领下,先后走访了乱弹发源地应界坑、“岩上人家”炉熊村以及半坑村。
通往应界坑的一条山间公路在去年的汛期被洪水冲垮,因为100多万元的修复资金难以筹措,至今仍处于瘫痪状态。我们从另一条山路绕行到该村。只见一座座古朴的老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踩着石子阶梯,我们走进这个早有耳闻的“戏剧之村”。青砖黑瓦、镂空木窗、雕花粱栋……在城镇难见的古建筑闯入我们的视线,给我们一种宁静怡然的享受。摄影记者如获至宝,不停地按下快门,将这份古老收入镜头。
在一座木质的百年老屋里,竟然还摆放着保存完好的踩脚式石捣臼、织布机。居住在这里的村民说,这台年代久远的织布机他们一直在用,热情淳朴的村民还拿出刚织的麻布床单,展示给记者看。这条散发着棉麻香味的床单,印着鲜艳的格子图案,其质地一点都不亚于市场上的品牌床单。老屋中堂上悬挂的“文元”匾额,显示了这座老屋的文化底蕴。村民说,居住在这的都是这位麻姓文元的子孙后代,他们依旧过着简单原始的农耕生活。
“就是这么一个偏远穷苦的小山村里,有8个剧团、300多人在浙南闽北一带唱戏,永嘉乱弹就是从这里发源的。为更好地保护传承永嘉乱弹,该村还成立了永嘉县温州乱弹传习所。”吴理俊告诉记者,“演戏成为应界坑村的一大收入。村里新造的楼房大多是唱戏人家的,他们的收入是在家务农村民的好几倍。”
午后,我们来到海拔700多米的“岩上人家”炉熊村。远远望去,整个村庄被岩石、竹林、树木包围着,90%的房子就建在一大块岩石上,连菜园、稻田也辟在石头上。一座座古老的四合院,沿着山坳依次排列,全村建筑基本都保持着楠溪江古村落的风格。攀上村后一大块岩石坡地,我们来到该村的黄花菜基地,只见一位农妇正顶着烈日在采摘黄花菜。吴理俊告诉记者,这是该乡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前年引进菜苗让村民种植的,共有100多亩,今年已经有收成。
从炉熊村回来的路上,我们走访了半坑村的养猪农户。养了两头土猪的村民董时抱正在冲洗他家的猪圈,两头可爱的小猪在猪圈外不停地啃食着杂草。记者看到他家的猪圈浇上了水泥地,里面干净清爽。董时抱说,他们村很多人家的猪圈都是这么干净的。隔壁的陈光井说,他每年都养四五头猪,因为他种了15亩地,有足够的粮食来饲养猪,也为自家多增点收入。他还告诉记者,他弟弟陈光益也是种粮大户,“今年想养10头猪呢,多养几头,也多点收入。”言语间透露出农民对致富的渴望。
半坑村村委会主任应德余告诉记者,他们村有10多户农户想参与“百名读者认养农家猪”活动,因为2007年已经尝到了甜头,很多村民原本要借钱买猪崽,这个活动为他们解了愁,再说,养的猪也已经定好了买家,不愁卖不掉,可以放心地养。
在应坑乡的采访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群生活在偏远穷苦山村的农民勤劳致富的生活。记者 叶蒙 谢眺 李建英
应坑乡概况: 应坑乡位于我县西北山区,东与大岙乡、山坑乡接壤,南通巽宅镇,西接界坑乡,北邻溪下乡,距县城60公里。乡域面积43.10平方公里,下辖应坑、炉熊、章进岙、应二、应一、半坑、垅头、东庄8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全乡人口近7000人,去年人均收入4970元。应坑乡有三种传统特产:算盘、乱弹、麦芽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