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沿海倭寇猖獗。自嘉靖三十一年至四十二年的短短11年间,永嘉就遭受了倭寇的28次侵扰,每年伤亡人数不少于3万。史书多次出现“各乡罹其锋者几半”、“烧毁民居十之八”、“杀人溪水变赤”、“稻禾不能下种”等惨不忍睹的记载。此时,永嘉场二都英桥里王沛、王德号召乡人起来抵御,组织了2500人的“王氏义师”,驰骋于抗倭前线,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凶焰,史载“是时永嘉场军声号称长城”。“王氏义师”纪律严明、士气高昂、战斗力强,吓得倭寇一连4年多不敢进犯温州。
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四月二十,倭寇巨轮两艘至一都长沙,将登陆,乡兵赴与之格斗,王沛率千余义兵赶至,倭寇逃逸。
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九月,倭寇数千自楠溪出,夺舟渡江至蒲州登岸,屯居龙湾,并分兵掠永嘉场。王德、王沛率义兵抵御,斩倭寇16人,生擒14人,夺马10多匹。
嘉靖三十七年(1558),倭寇再次入侵,时已70高龄的王沛率义兵迎战,不料在视察敌情时陷入包围,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而王德为援助温州府城官兵抗倭,在途经金岙时遭伏击牺牲,年仅42岁,可谓英烈千秋,浩气长存天地之间。明朝廷为褒奖王氏叔侄的爱国行动,赠王沛为太仆寺寺丞,王德为太仆寺少卿,并在城内兴文街、康乐坊分别建立褒忠祠和愍忠祠,两祠均春秋致祭,以昭崇典。
王沛、王德为国壮烈牺牲,震动了整个京城。为抵御倭寇,在京任兵部车驾主事的王叔果即闻拟疏上准建堡,弟王叔杲放弃赴京会试的机会,会同族中父老,亲自主持建堡工程。两兄弟变卖自家田地财产计金4000两,再向王氏族人募捐3000两,共计用金7000两,于嘉靖三十七年十一月开始修筑,不分昼夜、不畏寒暑,历时11个月,于嘉靖三十八年十月竣工。永昌堡迄今有450余年历史,是全国唯一一座由民间个人出资兴建的较大规模的古城堡,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永昌堡雄伟壮观,南北长738.3米,东西宽445.4米,城墙残高4米多,周长2866米,内外壁均用块石斜垒,中间夯土,陆门自东至北,依次名“环海”、“通市”、“镇山”、“迎川”。门圈砌以青砖,设防有闸、门二重,城门谯楼面阔三间,砖木结构,歇山顶。护城河环绕四周,城内凿二渠,引河水入城,贯穿南北,以利灌溉及舟楫,故南北又各设二水门,阔约13米,两岸用方块石斜砌,上架东昌桥等五条石桥,造型各异。民居、店铺分列两岸,井然可观。堡内还有为长期抗倭用作生产自救的稻田150多亩。“永昌堡”与洪武二十年在浙闽沿海设立卫所筑的“宁村所城”、嘉靖三十七年在二都海口盐产地筑的“永兴堡”齐名。三城成鼎足之势,彼此呼应,联合防御,形成了坚强有力的抗倭堡垒。其后,倭寇围城,“筑指挥台以观堡内动静”,及“见堡内水田,遂退。”虽然永昌堡如今已划归龙湾区,但历史上永嘉人民抵抗倭寇的事迹是永垂史册的。
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四月二十七至五月十六,浙江都司参将戚继光自台州率兵南下,在乌牛、琯头、磐石等地连战皆捷,斩120多人,生俘20多人,焚溺倭寇无数,焚烧“福舰”等舰船,救回被俘男女300多人。
到了20世纪,永嘉这个古老的县份,在经历了历史风霜的洗濯之后,光彩越发鲜艳。民主革命战争时期,浙江大地上的第一支红军队伍出现在永嘉;近现代革命中,胡公冕、谢文锦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党员。1924年12月,谢文锦奉中共中央指示,在永嘉县城建立中共温州独立支部。1930年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先后派金贯真、胡公冕到永嘉组织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这支队伍全盛时达6000多人,活动地域遍及浙南20多个县,给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三年后,红十三军斗争失败,但她为革命播下了不灭的火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永嘉是浙南游击队的重要根据地之一。1988年,永嘉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革命老根据地县”。
而在全国解放以后,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实验开始于永嘉,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农村的第一个专业市场又诞生在永嘉。
沿着楠溪江漫溯,走近山环水抱中的古村落,人工与自然相依相伴,密不可分;走进这历经岁月沧桑的古村落,从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上,可感受亘古守候着的时光回转。错愕之间,仿佛已在此伫留千年,淅淅沥沥的雨中,那古朴动人的韵律时常从历史的深处浮现。
犹如深埋地下的千年古莲,再次生根开花。永嘉,这个从来不曾置身于世外的桃源胜地,以青山绿水的深邃胸怀接纳了寻找宁静家园的人们。虽然斗转星移中,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人们对于这方水土寄予的永远美好的愿望却始终不变,浸润于这个愿望中的永嘉也得以名副其实。
永嘉,一个富有传统的千年古县,一个魅力无穷的现代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