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地点:最早的两个城市是北京、天津。
开拓者:“钮扣大王”的王永铮。
王永铮是桥头镇沈村人,1940年出生。他当兵退伍后,干过13年的弹棉郎,又当过多年的村办厂的供销员,曾走遍全国众多省市。沈原属白云乡,紧靠桥头镇。随着桥头钮扣市场的问世和崛起,王永铮也在第一时间跃入了购销大军的洪流,到桥头办了一个鞋服钮扣厂,开始从事钮扣的长途贩运生意。
经过几年的贩运,使王永铮尝到了甜头,也看出了问题——桥头市场一年销售钮扣几十亿粒,几千个品种,尽管目前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但单靠“手提小篮”外出“打游击”,势必有一天要走下坡路。这使王永铮萌发了一个念头:以桥头为依托,以自己的工厂为就基点,到大城市里承包柜台去。那么到哪里去承包呢?他到北京西单商场卖过钮扣,知道西单是全国最大的商场,知道那里的钮扣品种不多。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西单又是全国有名的大商场,如果能在西单承包柜台成功,就可以挟西单之威而“包”向各地。
别以为这个承包没有什么不得了,在20多年前,却绝对是一个惊天动地之举。没有过人的胆略不行,没有超前的眼光不行。
惊人是惊人,但这个承包却太难了,难得有点似同难于上青天——
第一,国营大商场的柜台给个人承包,而且是给从乡下来的农民承包,这是有史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事情,谁能点得了这个头?谁又敢点这个头?
第二,一个从永嘉山沟沟里来的陌生人,谁知道你是怎么一个人,人品是怎么样,商德又怎么样,把一个柜台交给你能放心吗?
第三,一年的承包费不是一个小数字,至少也是好几万元,这在当时是一个大数目,你能交得了吗?万一交不了的话怎么办?
王永铮在北京苦苦地呆了一个月,不知到西单商场找了多少次,不是找不到经理,就是回答“不行”两个字。尽管承包无路,但王永铮并不灰心。他决定走迂回之路,先到天津劝业场再试一试。也许是天津比较开放,也许是劝业场比较精明,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终于把承包钮扣柜台一事给办通了。1985年8月,他首次承包了天津最大的百货大楼劝业场的钮扣专柜,紧接着又承包了天津的另外两家商场的柜台。
这使王永铮信心大增。他借天津承包成功之势,又到北京西单商场谈承包之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永铮坚持再坚持,恳求再恳求,保证再保证,他以自己的执著和诚信,终于感动了“上帝”,也说服了“上帝”。1985年11月1日,王永铮同西单商场签订了承包协议。他投资17万元,把商场里原有的钮扣都“吃”了下来,并把品种从几十种增加到500多种,派自己的弟弟带了9个桥头人,专门到西单商场站柜台。随后,王永铮又承包了北京另外两个大商场的钮扣柜台。
王永铮在北京站住了脚,就按他所预定的目标,拿着与西单商场的协议,走向全国各地,到长沙,到武汉,到济南,到杭州,到南京,在10多个大中城市的国营大商场里,承包了一个又一个钮扣柜台,建立了一个遍布东南西北中的钮扣销售“王国”,从一个普通的购销员成为一个钮扣销售大王。他还曾走向海外,把桥头的钮扣销往美国,打进世界第一大都市钮约。
王永铮的成功先例,很快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并产生了轰动效应。人带人,村带村,到1990年前后,1万多个来自永嘉桥头的商贩,在全国几百个城市的大中商场里,承包了
7000多个钮扣柜台:有2万以上的永嘉人,承包了1万多个皮鞋、服装、皮衣和玩具柜台。
这个数字,当时在温州各县里是最多的。
这个数字,当时在浙江各县里也是最多的。
柜台虽小,承包的意义却大。有专家说,这是一个新形势下的“农村包围城市”,它的意义至少有四:
第一、极大地活跃了大中城市的商业。
第二、直接推动了国有商业的改革。
第三、有效地开通了农民进城之路。
第四、推动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随着“农村包围城市”的柜台运动,永嘉商军的经营方式也逐步从走南闯北的“游击战”,转为进城安营扎寨的“阵地战”。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永嘉商人以自己的方式,和其他新温商一道,在全国各个地方,从承包柜台发展为自己创办商场,又创办了一个个温州村、一条条温州街、一座座温州城。
这就把桥头的专业市场,办到了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