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气长存红军碑
来源:
发布时间:
2011-04-06 13:25:04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在那如火如荼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土地革命时期),在永嘉这个千年古县的古老大地上,燃起了熊熊的革命烈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在永嘉县的楠溪江流域诞生了,她与敌人展开了艰难困苦的浴血奋战,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中留下了业绩和英名。
现今,在永嘉大地上留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旧址有两处:一处是永嘉县枫林镇的勉园,是红十三军正式宣布成立的旧址。当年的枫林,是永嘉县的重镇,有“小温州”之称,驻有国民党浙江保安一部。当时的红军领导人为了扩大共产党领导红军的影响,震慑敌人,决定攻打枫林。1930年5月上旬,永嘉西溪红军游击队攻下枫林镇,在勉园举行了红十三军成立大会。会上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正式成立,军长胡公冕、政委金贯真、政治部主任陈文杰。西楠溪三十多支红军游击队编为红十三军第一团,团长雷高升、政委金国祥。下辖三个大队,大队长分别由雷高升、胡协和、谢文侯担任。尔后,瑞安、黄岩、仙居、青田、缙云等县的部分红军游击队也编入红一团建制,计有3000多人与枪支,是红十三军的主力部队。同时,在永康方山口成立红三团,7月间在温岭坞根成立红二团。红十三军下辖三个团。红十三军成立大会的场址——勉园东侧,有一座寺院——惠日寺,是当时红军的驻地。
另一处红十三军军部旧址在永嘉县五乡的五村。由于当时敌强我弱,枫林是永嘉县的名镇,驻枫林勉园受敌人袭击的危险性比较大,因此红十三军军部就迁移到靠山和比较隐蔽的五村四份祠堂。胡公冕、胡协和等领导人也都是五村人,群众基础比较好。五村,依山傍水,村后是苍山,山深林茂,村前是五溪,溪上有石碇步(现已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走过石碇步,有一座凉亭,再行百余步,就是军部旧址胡氏四份祠堂。该祠堂是一座口字形的古建筑,建筑面积403平方米,外天井(祠堂道坦)156平方米,两侧外有水池160平方米;外天井两侧是花坛。祠堂正门上方现挂着匾额,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十四个大字,光芒四射,熠熠生辉。进入大门,里面有前厅、后厅和左右两廊,中央天井有一方形水池,两廊外侧又各有一个长14米、宽7米的水池。祠堂后面是险要的虾山,层峦重叠,群峰林立,茂林修竹,是隐蔽埋伏军旅的好去处。
军部旧址南侧的山冈上,矗立着雄伟的红十三军纪念碑,此碑建于1986年。从山下平地拾级而上有44个石阶步级,是纪念碑的碑坛,长20.5米,宽22米;再上10个石阶步级,是纪念碑底座,长12米、宽14米,除正面中间有通道外,周围都有青石栏杆,并栽植花木。纪念碑高17.8米,水泥钢筋结构,中空。正面顶部浮雕的红星下,有张爱萍将军的手书:“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纪念碑”13个大字,镌刻在青石的碑体上,下方刻有碑记。碑顶刻有状似飘扬的红旗,使整座雄伟的建筑充满着战斗的气息,展示着红十三军健儿浴血奋斗的悲壮历程和千古不朽的光辉业绩。
邻近红十三军军部旧址的北侧,约距30米处,建有红十三军纪念馆,这是一座庄严古朴的仿古建筑。
红十三军军部旧址内,陈列和展示着红十三军指挥机关的办公用品和红军住宿的床铺被服等。红十三军纪念馆内陈列着红十三军成立和战斗历程的史料照片、文字介绍,以及红军使用过的土炮、刀枪等实物,并有碟片光盘音像资料介绍红十三军的光辉历史。
五是个小山村,背靠群山,群众基础好。当时,该村仅有300多户,就有113人参加红十三军,是个远近闻名的红军村。中共温州独立支部首任书记胡识英和红十三军长胡公冕都是五村人。土地革命时期,五村遭受敌人多次扫荡、围剿,1930年5月16日,被烧毁房屋1000多间;1932年8月19日,被抓群众108人。敌人的残酷暴行不仅没有征服五人民,相反更加激发了五人民坚强的革命斗争意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这里又是共产党的重要活动地区。五人民对革命事业的贡献,将同红十三军的丰功伟绩一起,永远为人们所敬仰,并被记载在红色的史册里。
五村的红十三军军部旧址,现为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来此瞻仰观光、参观旧址、缅怀先烈的游人,一年四季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