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楠溪文苑   ->   文苑资讯   ->  正文
如此近,又如此远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1-25 07:59:58 作者: 字体:

  2013年1月22日 周二 天气:阴,雾气笼罩

  寻找谢灵运山水诗之旅在瓯北站采风时,听说当地有一处华严洞,曾盛产宝贵的华严砚。近日,又有读者向我们报料,提及此事。本周二,记者与采风团的几位成员,又一次来到了瓯北,采访了位于楠江社区的华严山华严洞。于是,有关华严洞的故事重新回归人们视野中。

  书圣王羲之称“华严石砚颇佳”

  据本县文史学者介绍,这华严洞大有来头。晋书法家王羲之《法帖》中记:“近代华严石砚,颇佳。”光绪戊子年出版的《永嘉闻见录》(孙同元著)中说:“旧志云:有华严洞,花木繁丽,自成佳境。有石可为砚。”

  而今离华严洞最近的记录已有百来年,孕育历史文化的华严洞,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关于华严洞的故事,一则埋没于书籍中,另一则藏于当地老人的记忆中。

  桥墩堵住了洞口

  在罗浮村林玉龙的陪同下,记者发现,华严洞的洞口位置并不难寻,它就被埋没在位于上塘至瓯北的必经之路永化巷一带。而如今千石驶入华严山的大桥桥墩早已堵住了洞口的位置。洞口附近也早已成了垃圾、动物尸体的废弃地,令人不敢再多看几眼,更别说找寻所谓的华严石了。

  清水埠社区85岁的老人周文玉告诉记者,约在30年前,为了探究当地的历史文化,曾经与一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千石村老人王陈枢游历瓯北一带的山水。华严洞也是其中探访的一个景点,可那时洞口也早已被封闭,无法进入洞内了,他们也只能站在华严山向下俯视。周文玉告诉记者,虽然无法知晓华严洞情况,但当时在华严山附近发现了许多旧时采石所遗留下的材料痕迹,颜色有红、白、黄,自己也得了一块华严石。

  在探访的过程中,采风团成员碰到了居住在附近的金花蕊老人,年有88岁。对这个华严洞,她也是有所耳闻。她告诉记者,在桥未建之前,洞口就被封闭了,一个曾居住在此地的住户,当地人叫“阿德”,因建设房屋没内置厕所,于是就在洞口前建了厕所,至此洞口再无人问津了,距今已有几十年了。

  知情者后人讲述探访华严洞经历

  而正当记者以为当地人无人知晓洞内情况时,向导林玉龙告诉记者,千石村一位叫林庆法的老人,年约88岁,他的上辈曾有人探过此洞,并将此事讲述给自己的子孙听过,距其已有四五代之隔。在林玉龙的带领下,记者在千石村见到了这位老人。

  林庆法告诉记者,自己年少时,也曾见过此洞,因怕黑怕有鬼怪,所以没敢进去。“后来随着多次的山洪,洞口逐渐被山石泥土所淹没,变得越来越小了。我那时所见的洞口入口处与父亲所说的又是不同了。”坐在一侧的林庆法老人的儿子林祥辉见缝插针地向记者描述细节。林祥辉告诉记者,在华严洞口附近有一块祖辈留下的庄稼地,先辈每次上华严山种田时,走至洞口正上方,总能听到“咚”“咚”的脚步回响声,但多不以为意。一日,天下大雨,干完农活的上辈在偶然间发现了一个洞,甚感好奇的他们摸壁而入,行至约百米,伸手不见五指,且仍旧不见底,于是他们便又折回洞口处。为了一探究竟,先辈又约一友人一同进去,一人手执约一斤重的红烛,一人带有稻谷壳作为沿途线路的标记。据当时先辈的描述,洞内石头大小高低不同,形状各异,因自然天成,深入洞内,洞口时而大,时而变得狭小,需要攀爬进入。当时先辈行至观摩礁时,听到潺潺水声,心生害怕,故又循迹复出。之后,村内也不再闻有人进入此洞。(记者 胡艺罗)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