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阳光明媚。谢灵运山水诗之旅采风团成员,邀请县登山协会刘超辉、千石村蚂蚁登山队员林志平、罗浮村林玉龙、华严岙村苏巧弟为向导,寻访唐代杨炯笔下的别墅驿亭、杨光笔下的赤石楼,还有唐诗之路上的京渡码头。确定瓯北驿道走向、赤石楼的位置,通过寻访,发现谢灵运时代以来的人文传统的脉络越来越清晰。
唐代瓯北驿道
瓯北镇境内的古驿道有谢灵运的踪迹,也是浙东西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杨炯、杨光留下文章,孟浩然、张子容、杜甫、顾况、钱起、赵嘏、司空图、陈陶、方干等人留下众多诗篇,歌颂永嘉山水优美,足见永嘉山水曾给失意文人提供了精神慰藉。唐张子容《永嘉即事寄赣县袁少府瓘》一诗中:“曾为谢客郡,多有逐臣家。”的描述。贯休《常思谢康乐》写道:“常思谢康乐,文章有神力。……永嘉为郡后,山水添鲜碧。”
永嘉境内的驿道位于台州和括苍之间,瓯江北岸,风景优美。宋之问给寓居永嘉的李适有诗云:“浩歌清潭曲,寄尔桃源心。”又有《入崖口五渡寄李适》诗:“余负海峤情,自昔微尚然。弥旷十余载,今来宛仍前。”李适在《答宋十一崖口五渡见赠》诗中提到:“邀余名山期,从尔泛海澨。”又有《送友人向括州》诗:“括苍涨海壖,斯路天台口。我有岩中念,遥寄四明里。”
赵嘏和李郢也都曾游历永宁山华严寺,留下诗篇。赵嘏《李侍御归山同宿华严寺》诗中如此描写:“相逢一宿最高寺,夜夜翠微泉落声。”赵嘏,字承祐,山阳(今江苏淮阴)人。早年曾游吴越,陪元稹游宴。会昌四年(844)进士。李郢,长安人,初居余杭(今杭州),唐大历十年(856)进士,辟淮南、浙东等镇从事,官至侍御史、员外郎,与李商隐、温庭筠酬唱。《全唐诗》存其诗1卷,《全唐诗补编》存其诗35首。李郢《送僧之台州》介绍台州至温州间的驿道风景,“独寻台岭闲游去,岂觉灵溪道里赊。三井应潮通海浪,五峰攒寺落天花。”
高阳公山亭
唐杨炯有文章详细介绍永嘉境内唐诗之路的驿亭和别墅。婺州盈川县(今属衢县)县令杨炯(650~?),为初唐四杰之一,有《李舍人山亭诗序》云:“永嘉有高阳公(许敬宗)山亭者,今为李舍人(李适)别墅也。廊宇重复,楼台左右;烟霞栖梁栋之间,竹树在汀洲之外。龟山对出,背东武而飞来;鹤阜相临,向东吴而不进。青溪数曲,赤岩千丈。寥廓兮惚恍,似蓬岭之难行;深邃兮眇然,若桃源之失路。信可谓赤县幽栖,黄图(京都)胜景。从来八子辟高阳之邑居,今日四郊逢舍人之置驿。”李适接收许敬宗的产业之后,也经管这里的驿站。
《光绪永嘉县志》卷21《古迹》设立“高阳公山亭”条目,却“不详所在”,后附杨炯序文。其实,略作考证,即能明确驿亭的具体位置。“青溪数曲,赤岩千丈”和“今日四郊逢舍人之置驿”,交代“李舍人山亭”位于永嘉县城北郊的罗浮龟山、赤石之间。
许敬宗(592~672),字延族,杭州新城(今富阳西南)人。其先自高阳(唐属河间郡,今河北省高阳县)南渡,世仕江左。唐贞观十七年(643)封高阳县男。永徽元年(650),任礼部尚书。显庆三年(658),进封郡公。十一月,为中书令。龙朔二年(662),改为右相,加光禄大夫。赠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著有文集八十卷。李适(644~712),字子至,雍州万年人。景龙(707—710),任中书舍人,不久转为工部侍郎。
寻访赤石楼
谢灵运有《登石门最高顶》诗,而唐杨光《赤石楼隐难记》介绍赤石楼就在石门附近的驿道边上,是逃避战乱的仙境,激起人们寻幽探古的兴趣。其文有言:“此山则维扬东瓯之地,峨峨杰出,发地千寻,峭削凌空,壁悬四面。……呀开石门,路道极顶。”4月8日上午,采风团一行人从千石村黄田中学西侧的库塘头开始登山,向村民所谓的寨前脑头进发,寻找杨光文章描写的赤石楼和其附近的古战场。
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十二月,海盗吴令光攻掠永嘉郡。三年四月,南海太守刘巨麟奉朝廷命令,击破海盗,擒获并处死吴令光。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八月,台州小吏临海人袁晁在唐兴(今浙江天台)起义,赶走台州刺史史叙。“十月,遣部将克明州;疾渡海,取翁山(今浙江舟山)。”先后占领台、衢、温、婺、明、越、信、杭、苏、常等十州,建年号为宝胜。温州“惟此一乡,人户数百余家,而登此楼,以逃其难。”起义军百余人包围赤石楼所在的山峰,历时十天,弯弓射箭,不能攻克。山上有谋士出主意,用大米喂猪,然后将猪投到岩下,起义军剖开一看,认为山寨上粮食储备丰富,于是专攻他乡。
中和二年(882),杨光奉命撰写《赤石楼隐难记》一文中说:“其楼,近代居人皆惧有神圣居止。及乾符五年(878),赵言奔冲之时,不敢登此回避。以至中和二年,屡被洞寇侵逼,焚却乡闾,兼遂昌数县军马频来凭陵。老幼惶惶,倦於深窜。乃有耆父河间郡(今属河北省)俞强,邀伴攀缘,登此楼顶,芟夷繁木,以创草庵。巧立层楼,而通行路。遂召乡邻老幼,共此逃形,寝寐安然。狂兵攻守,无路侵凌。”武都郡(今四川绵竹县北)章承趣,深受众人拥护,蒙兵马司佥差,率领数百卫士保护家乡,各自掩藏钱财于岩洞之中,在隔江的老竹(今属瓯海区潘桥街道)设立军部,使外地的起义军不敢来此侵犯,于是“户口安全,耕稼无失”。居住岩顶有百余人家,“共栖幽境,何异神仙。”
我们登上寨前脑头,楠溪江和瓯江两岸形势尽收眼底。顶部山坪面积较小,不是设立山寨的地方,作为瞭望哨所倒是相宜。山尖东侧落差20余米的番薯地也不甚开阔,原有寨墙,看样子也不能容纳多少士兵。北望紫竹岩,凌空壁悬,通体赤色,岩腰有寺,岩顶平坦广阔,东侧更有高峰连接,是立寨的好处所,其北邻正是石门。紫竹岩东南不远处的山湾有千石水库,说明紫竹岩附近水源充足。紫竹岩南面的谷底有动车高铁路线自京渡码头行来,至白水漈下出洞,与瓯江北岸古代驿道的走向基本一致。由此看来,所谓赤石楼就是现在所称紫竹岩的地方。(采风团成员 徐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