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楠溪人物   ->  正文
走下“银幕”的吴超征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8-29 21:06:05 作者: 字体:
 

  今年8月15日,是抗日战争胜利68周年纪念日。是日下午,在桥下镇韩埠村落成了我县首个个人烈士纪念馆。八十年前,吴超征在长城八道楼子要隘与日寇决战中,英勇牺牲;八十年后,当地政府为他设立烈士纪念馆,缅怀他的英雄事迹。浙江省国防委员会、温州市国防委员会发来贺电,庆祝纪念馆落成,从此,永嘉县又多了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国牺牲血染长城

  1933年初,日寇以关东军一部攻陷热河,逼近长城。是年4月,日军两个旅团万余人向我长城各要隘发起进攻。我守军奋勇还击,双方争夺异常激烈。

  古北口、南天门地带,地势险要,而南天门左翼的八道楼子阵地,比南天门更高出一倍,至为险要,更成为敌军争夺的重要目标。

  陆军十七军二师奉命据守长城古北口、南天门等要隘,吴超征时任陆军第十七军二师六旅十一团团附。4月21日拂晓,6架敌机向南天门一带扑来,在敌机猛烈轰炸的同时,日军多门重炮集中火力,掩护两千多人进攻。所有国军阵地所有防御工事均被摧毁,人员伤亡惨重,但仍浴血奋战至晚。当晚,我军发起反攻,与敌展开近身肉搏战,日军被迫后撤。

  次日黎明,日军全力进攻八道楼子阵地,死守此处的二营官兵伤亡殆尽,营长聂新阵亡。吴超征受命代营长职,率部反攻,冒弹匍匐前进,攀上悬崖,冲入敌阵,第二师已伤亡过半,日寇也受到重创。超征于血战中身中数弹,仍振臂高呼:“杀贼!”烈士殉国,时年仅29岁。

  吴超征(1905-1933),我县瓯渠人,出生于医武世家。少年时期即习文练武。1924年,超征目睹国内军阀混战,国外列强觊觎,毅然投军,考入黄埔军校三期。毕业后,率部队参加东征、北伐,功勋卓著,获“北伐功勋章”一枚。

  1928年3月,在台儿庄围歼北洋军阀残部的战争中,吴超征左腿中弹进院救治,伤未痊愈,又回营指挥作战。1929年,超征因伤退伍,戎马生涯暂告一段落。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超征激于军人天职,上书请缨,重新归队。1932年,调任国民革命军十七军二师六旅十一团副团长之职。在1933年的长城之战中为国献身。烈士追悼会于当年5月在江苏扬州举行,蒋介石题词“精忠为国”,南京国民政府要员和高级将领孙科、宋子文、李宗仁、张治中、蔡廷锴等赠送了挽联和亲笔题词。而南京中山陵灵谷寺现仍保存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题名碑”中的“华北抗日阵亡将士”栏里,刻有“陆军第二师少校团附吴超征”。

 
 

  缅怀先烈歌颂战功

  然而,这位抗日英雄的赫赫战功,却险些因为“文革”这场浩劫湮没历史长河,当年因为抄家,有些题词和挽联早已不知所踪,“所幸我的父亲吴祖权是这里的伤科名医,从我家抄走的有关爷爷的东西才被一位农民收藏,直到1980年后才几经辗转,回到我们手中”。吴超征次孙吴守武说道。1990年,在吴超征牺牲57年后,国家民政部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烈士已远去,精神世代传。1998年,我县在吴超征的衣冠冢附近为其建造纪念碑,并作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从小就从奶奶的话语中听到爷爷的事迹,我们一直想找到一个祭拜爷爷的地方。”吴守武动情地说道。于2000年,吴超征孙女吴若男前往北京古北口,寻找爷爷的烈士墓。在长城脚下,人生地不熟的吴若男向路人询问:“我的爷爷是当年抗击侵华日军古北口战役阵亡的将士,哪里能找到烈士遗物吗?”当地老百姓立即指向一个地方,就不到200米的地方,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墓碑。当年战役结束,当地居民收殓中国军队阵亡将士遗体360具,合葬在长城脚下。

  至此,每年清明期间,吴超征的后人们都到长城脚下缅怀先烈。

 

  2011年,吴超征故居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0月,桥下镇决定,将吴超征之子吴祖权在韩埠村龙山头的祖房修建为烈士纪念馆。

  纪念馆为中式风格,建筑面积310平方米,总投资70多万元,于去年11月进场施工,今年8月15日建成开馆。在当天下午的开馆仪式上,100多位群众参观了纪念馆,聆听了烈士的英雄事迹。

  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烈士的早年肖像——吴超征一身戎装,英姿飒爽。沿着陈列的展板细细浏览,烈士的生平、抗日事迹一一重现,我们的思绪也随之飘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在二楼的陈列室里,烈士生前用过的桌椅、脸盆等生活用品整齐地摆放着,

  吴守武说:“这些切切实实是爷爷奶奶用过的,他的音容笑貌和忙碌身影透过这些静物,依稀浮现眼前。我想好好地保存下来。”

  在纪念馆里,一块国民政府要员敬赠的“为国捐躯”匾额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块匾额旧迹斑斑,表面的字早已看不清了,左下方还残留着长长的刀痕。这块匾额的故事也与“文革”有关,吴守武介绍说:“抄家那会儿,匾额一并被抄走,因为其平整,厚度适中,后被人搬进了厨房当砧板使用,在上面擀面、切菜,匾额上的刀痕就是那个时候留下的。”正是因为被挪作他用,匾额才能在“文革”浩劫中得以保存,这对他们一家来说,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上一辈的为国献身的精神,应该不断地传承下来。”今年50岁吴守武说:“我们是直接接触的这一代,我7、8岁的时候,地方人都说我阿婆是懵的,洋油这么贵,却还彻夜点着。我从小在阿婆身边长大,夜里有时候猛然醒来,发现洋油灯还点着,我问阿婆,阿婆才与我念‘阿武,阿婆不是怕,只有这灯陪着阿婆了。’长大以后才知道,阿婆夜里要点灯入睡,长大才知道什么叫做夜伴孤灯。所以,爷爷的故事在我们这一代刻骨铭心,建立纪念馆,让后人不断传承。” 刚落成的纪念馆通过烈士少年时期、青年时期、长城殉国、匾额题词、医武世家、电影集锦等六部分介绍烈士的生平事迹和赫赫战功,并运用大量图片和音像制品,再现烈士与战友在炮火中奋力反击的英勇场景。烈士后人吴守武表示,建设这样一个纪念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青少年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让烈士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同时,烈士家属也特地委托记者感谢县委县政府、县委宣传部、县委统战部、县人武部、县委党史研究室、县社科联、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县农业局、桥下镇政府,对吴超征烈士纪念馆的关心与大力支持。

 

  治病救人传承精神

  烈士吴超征的故乡——永嘉瓯渠古村落,是西溪上游的一个大村庄,人称武术之乡。乡里曾出过武举人和出行教武治筋骨伤之人。瓯渠习武行医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吴恩侯(吴超征父亲),他是清朝后期的武庠生,在伤科方面吸收各家之长,有特殊疗效,平生又仗义疏财,遇劳苦百姓伤疾不吝解囊相助,被当地百姓尊称为“恩侯相”。

  吴超征为国捐躯时,他的儿子吴祖权仅两岁。吴祖权从小立志继承祖传伤骨科医术和武术,服务百姓。成年后,他将自己的医术和武术传授给其子吴翔、吴守武。而今,吴翔兄弟俩在永嘉瓯北和桥下分别开设了中医伤骨科门诊,2010年,吴守武还成为温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医药“吴氏骨伤疗法”的代表性传承人。精湛的技术,特效的秘方,让吴守武常年忙碌在诊所里。一些在海外经商的华侨华人也慕名而来,登门求医。从1984年开设诊所至今,吴守武坚持为特困户、军烈属、残疾人免费医治。热心公益事业的他,还多次捐款为家乡造桥、修路,2010年起捐助瓯渠小学3名特困生。吴守武说,医者仁心,爷爷为国捐躯的精神和自己治病救人其实是一脉相承的。(记者 林琦)

  相关链接>>>> 抗战片《八道楼子》

  在纪念馆的一楼,前来观看的人们正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香港影星狄龙、姜大卫等主演的抗战片《八道楼子》。而影片里的主人公原型,便是村里的抗日英雄吴超征。

  《八道楼子》(Seven Man Army)是长弓电影公司1976年出品的电影,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发行,改编自1933年秋长城战役之古北口八达岭战场。七七事变之前,军事要塞─八道楼子只剩下了碉堡里7名中国军人:营长吴超征(事后追封少将,吸引敌军、掩护主力、毙敌有功),五位上等兵江明坤与褚天成、白长兴、贾福胜以及潘炳林,还有二等兵何鸿发。

  他们以背水一战的精神,顽强抵抗多于自己数十倍的日军,在主力失联与失去支援的情况下孤军作战,屡胜强敌,坚守这一军事要塞。但寡不敌众,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7位壮士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为国捐躯。导演张彻以狄龙、姜大卫、傅声、陈观泰等张家班底成员演绎这群无名英雄的动人事迹。他以功夫动作,融入大型战争中,炮火与肌肉结合得完美无瑕,以澎湃的爱国情怀重现“八道楼子”抗日英雄的传奇事迹。

  此片当年观众踊跃,票房收入颇佳,往后世界各国陆军战争电影拍摄,竟依稀可见此片身影,似乎抄袭;显见此片有它战争片经典地位;演员皆当年硬底子功夫明星齐聚一堂——戚冠军、傅声、狄龙、姜大卫、刘家辉、梁家仁。

  吴超征次孙吴守武告诉记者:“我们直到2000年以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在网上搜索了爷爷吴超征的名字,才发现有这部根据他的事迹改编的电影。当年,在网上还不能搜索到此视频,我们专程去北京买了电影的光盘,才看到了这部纪念爷爷的经典之作。”(记者 林琦/整理)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