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草青青野水明,小船满载鸬鹚行。鸬鹚敛翼欲下水,只待渔翁口里声。船头一声鱼魄散,哑哑齐下波光乱。中有雄者逢大鱼,吞却一半余一半……”这是古代诗人吴嘉纪在《捉鱼行》中,对鸬鹚捕鱼最为生动传神的一段描写。
鸬鹚捕鱼是楠溪江渔民世世代代的记忆,随着近几年非法捕鱼越来越猖狂,鱼儿少了,这独特的风景也就难得一见了。浙江“深化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现场会于11月21日在楠溪江举行,诗人吴嘉纪描述的场面,又鲜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表演鸬鹚捕鱼的人家便是岩头镇下日川村的周义荣,本周记者走访周义荣的鸬鹚捕鱼世家,想探得江上流年的一些片段。
江上流年
楠溪两岸的渔民,历来有夜间捕鱼的习俗。夜幕下,潺潺迂回的江面上,惟见星点渔火,筏影浮漾,鸬鹚声声,为楠溪江上一道独有的风景。
鸬鹚,也叫鱼鹰,善于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该鸟可驯养捕鱼,我国古代就已驯养利用。据了解,在永嘉,用鸬鹚捕鱼至少已有1300年的历史。
周义荣告诉记者,鸬鹚捕鱼是家里祖辈传下来的传统。“从我爷爷那辈就开始养鸬鹚了,后来祖父传给父亲,父亲又传给了我。”老周说,在他18岁时开始跟着父亲学着用鸬鹚捕鱼,已经整整48年。
谈起鸬鹚捕鱼,周义荣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原初的江里的鱼很多,现在却捕不到了。”在五、六岁的孩提时代,周义荣便在狮子岩的江面里扑腾着游泳,“小时候,边游泳边在水里徒手摸鱼,也能抓上几条。”
到了八岁左右,周义荣也时常到大人们闲置的竹排上自己学着撑竹排。“我们捕鱼的排,跟现在楠溪江漂流的不同,是只有6根细竹的筏子。”对鸬鹚捕鱼颇有兴趣的周义荣,每到晚上11点左右,父亲捕鱼回家,他就算睡着了也要起身,帮父亲将新鲜的鱼分到本村这些已经要鱼的户上。“放到第二日,怕会烂掉。从前,农村里没有什么好菜,都是将鱼烤成干,客人来了便拿出一两条,当时生意非常好。”
18岁的周义荣,自小耳濡目染,开始了鸬鹚捕鱼为业。记者曾见到周义荣鸬鹚捕鱼的风采,他将筏到对岸,便停泊下来,鸬鹚们昂首挺胸静立在竹筏上,仿佛随时等待出征的士兵。暮色中,随着老周一声吆喝,一只只形体如鹰的鸬鹚像箭一般,扑通扑通钻进水里,时而露出水面,拍打翅膀;时而潜入水底,追捕鱼群。
“以前抓鱼,点松树心,柴里面劈出来的,后来就用煤油灯,再后来煤油灯没了就用电瓶了。”周义荣说着几十年捕鱼的变化。
“上至鹤盛,下至沙头,我都带着鸬鹚去捕过鱼,去鹤盛的话,吃了中饭便要开始出发了。四个小时到了鹤盛,再乘着夜色慢慢地一路下来。”周义荣说,“只要出发捕鱼了,大风大雨都会继续,穿着蓑衣,风大的时候在竹筏上站都站不稳。”解放初期,楠溪江的渔业十分兴盛,沿江的村子几乎都有许多村民驯养鸬鹚来捕鱼,下日川村的渔民也很多。“因为鱼多,大家都有养,以前赚钱难,卖卖鱼比种田要好。”岭下、深固、沙头、下日川……老周细数着当年鸬鹚捕鱼的人家,如今就只剩下他村里的一两家了。
宝贝鸬鹚
由于常年与鸬鹚相伴,渔民们对鸬鹚就如待老朋友一般亲,然而,在鸬鹚下水捕鱼前,主人却会用细绳扎住鸬鹚的脖子,这样它就能把捉到的鱼存放在喉下的皮囊里不会吞入肚子。等鸬鹚回到筏上,只要在它的脖颈处轻轻一捋,它就会把捉到的鱼乖乖地吐了出来。当然,扎绳子时松紧度要有技巧,以免伤到鸬鹚。
老周说:“我们自己养这个,当它们是宝贝一样,不舍得打。夏天天气热极的时候,我会带着它们去大树下面乘凉,冬天为了过冬,得把它们养得壮一些。”
鸬鹚的捕鱼本领与生俱来,潜水迅速敏捷,灵巧无比,十多米深的溪水一入到底,屏气可达一分钟左右。周义荣说鸬鹚很聪明,新捕鱼的鸬鹚跟着老鸬鹚跟上几天,就会捕鱼了。自己早年曾经养过一只鸬鹚,不仅捕鱼是高手,就是遇到铁嘴铜牙的甲鱼,也是一叼一个准。最多的时候,一天抓了一百多斤。
“鸬鹚啊,想让他们乖乖地捕鱼,那不能事先喂饱它们,鸬鹚一旦吃饱了,就会悠闲地休息。所以,每次我们都是捕完鱼,再解开他们的绳子,让它们放开吃。”
周义荣说,鸬鹚只吃鱼,别的东西不吃的,现在鱼少了,我现在都买包头鱼给它们吃,包头鱼便宜,吃我们溪里的鱼就受不了了,我们这边的鱼最小的,指头那么大的,一斤也要20几块,包头鱼一斤重的5块多。
鸬鹚的“饭量”特别大,每天每只鸬鹚至少要吃上700克鱼类,养鸬鹚的成本虽有些高,但鸬鹚的寿命却较长,最长的有20来年左右。鸬鹚也会生病,经过几十年跟鸬鹚的朝夕相处,老周现在俨然是个“鸬鹚医生”。老周说,一般的鸬鹚小毛病,他都可以自己解决。鸬鹚捕鱼的经济效益不如其他渔具高,目前很多地方对这种捕鱼方式进行淘汰。而在老周看来,鸬鹚捕鱼虽说比较落后,却是一种非常环保的捕鱼手段。
变身楠溪旅游元素
“狮子岩的鱼潭,我承包了10年了,五年一次,一共两次。下次不再承包了,能捕的鱼太少了。”周义荣说,“三个儿子,大儿子在7、8年前也曾同我一起捕鱼。弄了两三年,做不下去了,就出去做生意。”
在鸬鹚捕鱼不再赚钱,而每日的喂食又是一笔支出,鸬鹚捕鱼的场景越来越难在楠溪江上见到,但这确实又是很多人记忆中念念不忘的楠溪元素。
“不远处的木舟上,几只鸬鹚正在晾晒着自己的翅膀,引来不少游人拍照围观……”这样的画面从去年春天开始,鸬鹚从捕鱼到了身兼“模特”的身份。据楠溪江竹筏旅游总社经理金泽克透露,从去年开始,联合旅游部门着手运作文化漂流的项目,他说:“考虑到鸬鹚捕鱼是一项传统的技艺,让游客体验到楠溪江的古老风情,我们就请老周在捕鱼之余进行一些表演,由我们付工资。”
鸬鹚捕鱼的表演会从每年四月下旬持续到国庆假期后,在几个固定的江段进行表演。周义荣说:“在鸬鹚捕鱼表演的这半年里,我每天8、9点准时出现在江面上,下午工作到5点30分以后。”
为了增加鸬鹚捕鱼的可看性,去年周义荣特地去江苏盐城寻觅了两只纯白色的鸬鹚,“当时找到的时候,它们还刚孵出来十来日。”周义荣说,“白色的鸬鹚特别受女游客的欢迎,对着它们拍照,有的还有伸手去摸摸它们。”
白色的两只、花色的六只、黑色的九只……老周细数自己现在养着的鸬鹚,分养在两处。采访结束时,老周为记者指了指回程的路,然后说:“我走这边,去瞧瞧养在老家房子里的鸬鹚……”(记者 林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