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正月,我县就会有闹龙灯活动,俗称“划龙船”。这种龙灯叫“板凳龙”,也叫“龙档”,也是我县传统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舞动时似游龙嬉水,排成一字长蛇阵,山呼海啸般飞旋于村头街巷地,甚是壮观。在乌牛河口埭有一位制作龙档高手,他就是民间艺人金元星,看看那舞动的龙档是如何在他的手中完成的。
刀下人物千姿万态、栩栩如生
走进金元星的家中,墙壁的四周摆满了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人像。71岁的金元星坐在桌子前,拿着刻刀正认真地刻着手中的“司马光砸缸”“组图”。边“干活”的金元星边向记者介绍起“板凳龙”的起源。
板凳龙,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相传,在很久以前,人间遇上了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称之为“板凳龙”),人们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金元星介绍,该龙档档头、档尾和档镶戏曲人物取材于樟木。龙档又分为大档跟小档,如十三个大档就包括十一小档,之间用档板连接形成一个龙档。一般大档长90公分,小档长70公分,档板有1米,节间以活动木栓连在一起。而金元星手中所刻的就是大档部分,龙档可荟萃《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牛郎织女》、《白蛇传》、《西游记》等几十组乃至100多组的戏曲故事。这一组组的人物神态、衣饰等都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要求雕刻者对历史人物了然于胸。为了让雕刀下的人物形神兼备,金元星常钻研古典小说和连环画等,记者在他的杂物间里就看到一本本民间故事、三国演绎等连环画和神话故事等。金元星拿着他之前做的龙档的照片还告诉记者,大档背和小档背三面浮雕戏曲人物,每块档板平面浮雕花鸟、山水之类,每档装有一盏灯笼,档背联口处雕刻着麒麟、虎、豹等吉祥动物,档头档背上配有木制立体旗杆、牌坊及亭台楼阁。只见层次分明清晰,工艺精巧。
几十年如一日专注技艺
14岁时,金元星就拜民间雕刻大师陈定松为师,学习浮雕。1966年,金元星开办了仁溪工业雕刻厂,1973年形成规模后被转为县工业雕刻厂,他当厂长,1983年又调入县美术公司当研究员。这一系列的经历让金元星的雕刻艺术跟美术打下了深厚的功底。如今的他更是龙档、浮雕、佛雕行业中的佼佼者。2012年温州市博物馆还收藏了由他制作的龙档,而他也成为市级龙档传承人。
金元星的作品均来自他自己的创作,每制作一条“龙档”,金元星都有自己的创作手稿,根据设计的图稿再雕刻而成。因此他的作品独特且形象,技术精湛,深受大家的喜爱。也正如此,每当他创作出一个人物,刚刻成一个胚形,就有人过来讨要。对此老人也都是笑笑,送给对方。金元星称,这一生一世别无所求,名利,声名都是浮云,主要是把自己的技艺做好。在老人的心中,最自豪的不是别人对他技艺的夸赞,也不是十几年前打的第一条“龙档”如今还在用,也不是市县内各大寺庙都有他的作品。最令他自豪的是上世纪80年代去修复太原崇善寺的千手观音。“那是国家级的保护文物,稍不留神就不是修复而是破坏了。”据悉那座千手观音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飞机炸坏的,脸部、身躯、手都有损坏。当时有人特意请他过去修复,享受高级工程师的待遇。说是高级工程师待遇,但工资却只有几十元。而金元星的态度是,即便是义务,也要去修复,只因这些都是文物。此后在甘肃、山西等名镇名寺的各个文物佛像上都留下了金元星的“手迹”。对于这些,金元星很少对人提及。
今后投入对精品的雕刻
如今金元星跟别人一起制作龙档、佛像、浮雕等,这之中还有他大女儿金小微的身影。金元星的几个子女都跟他学过雕刻,如今继承的只有大女儿一人。巧的是,金小微也是14岁开始跟父亲学。金小微还记得初学的第一步就是如何拿好工具。如今她还是觉得雕刀是最难磨的。
金元星说,学雕刻,讲究心、手、意一致,才能雕刻出你想要的作品。对于女儿的评价,金元星用了“她可以继承下来”短短几字,虽简短却是带着肯定与赞赏。
擅长龙档、黄杨木雕、佛像雕塑、雕花板的金元星,技高艺精,培养了70多个徒弟,如今从事与这有关的只有少数几人。金元星称:雕刻需要天赋、需要领悟能力,有自己的创作能力。所以想把它学精,有自己的特色非常的难。这也是很多人在这条路上走不下去的原因。
遗憾的是在金元星的家中记者看不到一件完整的雕刻作品,对此,金元星称自己的一生是对得起别人,对不起自己。因对别人的要求有求必应,使他无暇创作一些属于自己的作品。
而今后他要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创作精品雕刻,除了给儿女留下纪念外,也给当地留下一些有价值的文化作品。记者 柳苗苗文/ 陈胜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