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友邵先生在“中国永嘉”微信留言:“岩头镇上烘村的龙湖渡船屋,是目前楠溪江唯存的古渡遗址”。他告诉记者:“在楠溪江有很多的渡口,渡口附近都有一间渡船屋供人休息。随着渡口的消失,渡口屋也不存在了。而在上烘村至今存留着龙湖渡船屋,而且是现存的唯一一个。过去的渡工邵德弟依然居住在此屋中。” 据1990年版《县交通志》记载:龙湖渡:位于溪垟乡(现属岩头镇)上烘头村北,渡大楠溪至包岙村。溪宽55米,现有人力木质,渡船1艘,额定客位15人,渡工3名轮流摆渡。由上烘头村经营,日渡运量200人。
从父亲手中接过船桨
在村民李勇良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网友邵先生所说的龙湖渡船屋(渡船屋系村民自己的叫法)。在茂密竹林半包围下,一座破旧、矮小的屋子出现在记者眼前。一位老人正坐在屋前摘菜,李勇良告诉记者,这位老人就是邵德弟。
4岁那年,邵德弟跟随父亲来到了这间渡船屋,如今已在这里居住了70个年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景,周边的每个细节的变化邵德弟都看在眼里。老人告诉记者,原先这里是一座庙宇,上下有两层。后来因时间久远,上层坍塌只剩下一层。从他父亲开始屋子就存在了,如今少说也有上百年的历史。
在邵德弟的心中,父亲邵金清是位仗义之人。当时龙湖渡口的渡工因年老关系,就找来了邵金清让他接手,对他说:“龙湖渡口的渡工除了你再也没有合适的人选了,因你为人正直、热情、负责。”邵金清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并搬到了如今的渡船屋,那年才4岁的邵德弟也被父亲带来。“父亲就住在这里,也有要过渡的村民在此歇脚。”邵金清在搬到渡船屋时把老宅也卖了,碰上苦难的人家就帮助他们。也因为这样,在文革时期,曾经在解放前当过两年保长的邵金清,幸免了一顿游街批斗。 1975年,邵德弟从父亲的手中正式接手龙湖渡口的工作。已85岁高龄的父亲还常常跟邵德弟“抢”活:“你们年轻人爱睡,多睡会,我来替你撑船。”身体健朗的邵金清于1986年去世,享年96岁。
做渡工是份责任
渡工是个累活也是个苦活,不像运输社有工资,算是村内的义务工,全凭顾客给多少收多少。船钱最初的时候是一分、两分,后涨到5分、1角。由于很多都是邻里乡亲的,再加上那个年代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很清苦,因此也总是有人对邵德弟说:“先把我渡过去,回来再给你。”邵德弟总是笑笑,因为他心里清楚这只是一句空话。不过邵德弟并不计较,“既然是一位渡工了,首要任务就是把大家安全送达,这是责任。”
在邵德弟的印象中,80年代初期是最累的时候。“那个时候上烘村、下烘村、西岸等村民都到对岸的孤山一带去砍柴,回来的时候因为有柴火大大增加了重量。”加上来往的人多,邵德弟一天都不得休息,在龙湖渡口来来回回,甚至晚上1、2点了还在摆渡。邵德弟说,晚上摆渡是常有的事情,有人来了半夜三更都要起来,无论是严寒酷暑。在把对方渡到对岸后,有时碰到不敢走山路的妇女,邵德弟还都会把对方送到村庄。不过在1987年,渡口改革后,才取消了夜渡。有一年在摆渡的过程中,邵德弟看到一个年轻人被卷入了水中,他不顾自己的安危,跳入水中救起了对方。几年前,这位被救起的人还特意来到邵德弟的家中,感谢他的救命之恩。邵德弟的处处为村民着想,时时为村民服务的精神及实际行为,使他连续5年被评为温州市先进渡口工作者。邵德地说自己一生没有做过大的贡献,只有一些小贡献,而对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每个人都需要参与的。原先在渡船屋的旁边接近路口的地方,有一块很大的石头。村里一些造屋、造路需要的水泥、沙子、石头都倒在这里。一些过往的人看见了总会拿走一点。邵德弟心想,若是把大石头移走,车子可以开进渡船屋的院子里。把这些建筑材料放在屋前,或许就不会有人来拿了,那么买这些材料的人也不会造成损失。由于石块太大搬不动,邵德弟想把它打碎了再搬离。却不幸有一块小石子飞入眼中,最终造成了永久失明。说起这事邵德弟的妻子埋怨丈夫太爱管闲事,可是邵德弟依然认为自己所做的是应该的。
要“守住”渡船屋
邵德弟带记者去他曾经摆渡的地方。沿着石阶慢慢地走下去,邵德弟称原先石阶的下面就是渡口,如今却成了一片滩林。穿过滩林,河流就在我们眼前显现,不过因为是枯水期,河流中露出一大片的石头,但依然能感觉到河水的湍急。邵德弟称龙湖渡口是很难撑船的一个渡口,因河面宽,水流急。尤其是到了台风期,危险度大大增加。站在沙滩上,望着奔流的河水,是邵德弟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在1995年珍溪口大桥通车后,龙湖渡口从此失去了它往日的热闹,并渐渐失去了它的作用。“失去作用”的还有邵德弟自己。
回到渡船屋,邵德弟把“渡口守则”的牌子拿出来给记者看。他说,这是他留着做纪念的,除了“守则”还有放在屋子里的船板跟船桨。而他更想守住的是渡船屋。“房子已经非常破旧了,人如果不住进去,很快就会塌掉。”邵德弟心里也明白,总有一天他会离开,但是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的渡船屋就是他的家。他所有的时光,青春年华,所有的回忆,酸甜苦辣,都离不开渡船屋。“我要把它守住。”他说。记者 柳苗苗文/摄
延伸阅读:渡船屋只是一种“民间身份”
记者从县渡口办了解到,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公路、桥梁的不断建成,渡口逐渐被桥梁、公路所代替,现全县有渡口9个,其中乡镇渡口5个,旅游渡口1个,交通渡口3个,大多数分布在楠溪江。
渡口办副主任毛熙考告诉记者,在渡口历史演变过程中,并无“渡船屋”这一说法,一些较大的交通渡口会有候船室。在以前交通不发达时,全靠走路,乡镇渡口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有些会在渡口旁、或是路途中建一些路亭供人休息、歇脚。龙湖渡船屋应属于这一性质,并不是像“候船室”那样特意所建。 如今,年过七旬的邵德弟老人依然在此守望,守望属于他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