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天刚亮,家住瓯北的胡丰华如往常一样,已早早地起床,整装待发,前往古玩市场,期盼能“碰”到旧时永嘉百工艺所用的器具。
家中“入住”2000余件楠溪“老物件”
胡丰华开始收藏楠溪“老物件”,已有七年之久,主要的收藏品包括“圆木嫁生”、旧时浙南地区的生活类、生产类用具及百工艺使用的各种工具器等,多以“荸荠红”颜色为主,不完全统计约有2000多件。
记者在胡丰华家中约见采访,便见到满屋的楠溪“老物件”,其中家中所摆放出来最多的,便是圆木家具,又称为“圆木嫁生”,过去人们结婚,嫁妆里头一定少不了它们,如托盆、果盘、米桶、水桶、立桶等,集中亮相,特别醒目。对生活品质有多讲究,有时从一户人家的圆木物什的精致程度上,就能看出究竟。
而这些“老物件”却鸠占鹊巢,堂而皇之地摆放在最显眼的客厅中,胡丰华说为了照顾这些“老物件”,家里也是极少接待客人,室内更是装上了监视器。可见他对这些“老物件”的照顾和重视。
从初时的重拾儿时记忆到发现其意义所在
说起收藏的缘由,则要提到胡丰华偶然的一次回老家所得。“在老家的床底下,意外地找到了儿时用过的火箱,特别有感触。”胡丰华说,“乡下的隆冬北风呼啸,特别冷。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母亲早早起来为我做的两件事情,一是烧天光(做早饭);二就是生火箱,生火箱就是用烧过的柴灰和没有烧尽的炭火放入火箱里。那时教室里也很冷,因为教室的窗玻璃有一块没一块的,很多同学的手脚经常冻得无知觉,所以很多人会带着火箱烤烤手脚。”
起初的收集,胡丰华多数是重拾自己童年回忆,一个兴趣、爱好,而当在7年之久的收集过程中,他越发感受到自己所收藏的物品的价值,承载不仅是他的儿时回忆,更代表了永嘉当时的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一种文化的承载。
如一个盛放筷子的木器,上下边缘处的线条设计,勾勒出的是一个“云”的形状,而筷子木器外观则似一本书,似蕴含这唯有读书方可平步青云之意,而筷子的木器,还可以进行拆洗,再如在古玩市场淘的“渔”“樵”“耕”“读”的木雕装饰板,反映了永嘉耕读文化的最好印证。
“家中收藏了一副旧时用的帐钩,女儿见到了,总是会问“这些大钩子是做什么的?”我就告诉她说是用来挂蚊帐用的,女儿于是又会问:是怎么挂的,为什么有图案,图案是什么意思等一连串的问题……”胡丰华说,“古时人们精致的生活与闲雅的情趣,就连帐钩这样的日常实用品,也体现了民间工匠精心的艺术构思,并被赋予了种种美好的寓意,不禁让人感叹。然而对于还在上高中的女儿来说,这些曾经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用品,已经是一个不可触摸的年代。”
对于胡丰华来说,收藏过程中,最为遗憾的是,因犹豫而错失的物品;最为可惜的是流到外省去,无法返家的楠溪江古木器。
“那时一个竹器,手工艺精细,做工美观,在竹器的中间,写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几个字样,同样也是一种耕与读的结合。”不过这样具有永嘉特色文化的“宝贝”,却也差点与胡丰华错失。“这个物件,藤桥古玩市场老板从永嘉茗岙那收集,卖给了一位台湾人。为了能收回原是永嘉的旧时木器,我几经周折,打探到了这位台湾人,并以高出该物品约一倍的价钱,才买回来了。”而后在市场,几乎很少见到这样做工精细的竹器,胡丰华说,“这件事,我做得很值。如果楠溪老物件流到外省人手里,可能就很难回来了。”
欲建民俗馆,让更多人了解永嘉乃至浙南地区的生活文化
现在,胡丰华仍然利用每个双休都会出去一次,一年去宁波、绍兴等地寻宝一二次。“所有的好东西,都需要运气,才能碰到。每周出去大约能找到一样,也有一无所获的时候。”
眼见家里堆集地越来越多的旧时木器,胡丰华为了让其发挥更大的价值,计划在今年年底,将改造老家的旧宅,打造了一个私人的民俗馆。“我将自己已收集的物件,进行整理归类并进行详细的说文解字,让人们能更多地了解永嘉乃至浙南地区的生活文化。希望年轻一辈能在这里了解那时的民俗文化印记,老一辈,则能在这重拾旧时的回忆。”记者 胡艺罗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想集齐温州百工艺使用的器具,因古玩市场难寻,胡丰华手头只有十几样,他希望借此机会,愿以高价收购此类物件,望有缘人能联系他1390667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