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永嘉乡土   ->  正文
阔别近40年的鱼灯节,重现度元宵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3-06 00:00:35 作者: 字体:

  3月5日是元宵节,也是“大矼村渔灯节”在羊年的最后一天表演。

  正月初二,一场被遗忘了近40年的鹤盛镇“大矼村渔灯节”民俗活动,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将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渔灯节历史悠久

  “鱼灯”是鹤盛镇大矼村独具地方特色的灯舞种类,它历史悠久,做工精巧,观赏性强。据了解,大矼村渔灯节是从传统的元宵节中分化出来的一个专属渔民的节日。以前每年正月十三或十四后,渔民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自发地从各自家里抬着祭品,打着彩旗,一路放着鞭炮,举行的一种祭祀海神的活动。

  如今记忆中、流传中的渔灯节再次被重新寻回,村里老少都难掩内心的激动、欢愉。当夜幕降临时,大矼村的村民们就舞起鱼灯,走街串巷为村民祈福。随着哨声的响起,15人的鱼灯队伍,舞着活灵活现的鱼灯有条不紊地从祠堂出发。鱼灯队以举长柄大红珠者领队,领队口吹哨子,指挥灯舞。红珠后面是龙头龙身,以及龙头鱼身的红鲤鱼与8条根据瓯江淡水鱼的形象制作的鱼灯。边上还有两条虾灯跟贝壳灯在一旁跟随起舞。鱼灯舞以走阵为主,有“编篱阵”、“二龙喷水阵”、“抲三拗”、“四角循”、“五梅花”、“六角循”、“鲤鱼抢珠”等。鱼灯队伍身后跟着一支吹着唢呐、敲着锣鼓的吹奏队伍。沿村行走一圈后,再返回至村内的祠堂。等着看鱼灯表演的村民们,早已在祠堂内等候。

  大矼是永嘉目前唯一舞鱼灯的村子。村民周建平告诉记者,大矼建村有600多年的历史,舞鱼灯已经有着400多年的传统,虽具体起源无从考证,但鱼灯饱含着村民对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年年有余、吉祥如意的憧憬和祈福。 民俗文化不能失传

  村民龚祖千告诉记者,这一传统大概从文革以后就开始消失了。“40年前村里制作鱼灯的师傅,因为富农身份受到打压,鱼灯活动也因此搁置。”去年年底,周建平和村里的老支书龚德闹以及其他几个村民决定重新恢复“大矼村渔灯节”。“老一辈都对鱼灯有很深的感情,我们也可以让年轻的后辈们看看,让他们知道鱼灯是我们的文化,不能失传,要把这文化传承下去。”龚德闹的一番话更是坚定了大家行动上的信心。

  虽然村里并不富裕,可开完会的第二天,各家各户就筹集了4万多元钱。不知鱼灯模样?周建平找到平阳一位制作鱼灯师傅,凭借儿时的记忆,让师傅画出鱼灯模样,经多次修改制作,村民终于见到了久违的鱼灯。不知鱼灯怎么舞?唯一参与过舞鱼灯且健在的70岁周永清老人,虽然身体已经吃不消,却主动当起了师傅,手把手教年轻人手如何拿,怎么走步。不知舞鱼灯的人手够不够?原来计划外出打工的一些村民,也纷纷留村报名参与舞鱼灯。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以前大矼村过年最热闹的年俗,消失了近40年的大矼鱼灯,重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村里及周边的村民都早早的在那等候,很多当地的村民也是头一次看到,更吸引了许多外地人也都慕名而来。10几岁时曾看过鱼灯的村民黄光天告诉记者他记忆里的鱼灯:“当时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满心欢喜,因为不仅可以祭拜海王,为来年祈福,而且可以参加游行的队伍。” 虽然鱼灯节成功上演,村民都为恢复鱼灯节叫好。但在这背后他们也面临很大的困难,经费是最突出的问题。周建平告诉记者,由于经费不够,鱼灯的队伍还没有组建完整,缺少最主要的一只大型龙鱼灯和两只鱼灯、两只螃蟹灯。另鱼灯都是纯手工制成,一只鱼灯需要2700元。又因是由竹篾绑扎,白纸绘制糊在表面,很容易破损,通常舞上一晚,第二天就得重新修补。大矼村村民希望明年能够凑足经费,把鱼灯文化好好传承下去。记者    柳苗苗/文    汪学斌\摄     通讯员   谢文东/摄

  链接:

  元宵灯会:元宵即正月十五,也叫上元节。永嘉元宵灯会活动由来已久,可能始于宋朝。一般从正月十二起灯,十八落灯,会期大致为7天。各地都以献龙灯给某神祗为由,配以香案鼓乐参龙祭仪。各地龙灯样式有首饰龙、狮子龙、板凳龙、虾姑龙、大龙等。县城上塘每年元宵都举行迎春灯会,灯上写谜语,供人猜解。正月十五,永嘉除了灯会还有吃元宵的习俗。——《永嘉民俗》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