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瓯北街道塘头东大街的老师母麦饼(塘头总店)里,老板娘吕小平每天忙碌得运营着自己的麦饼店,她一边接电话,一边确认订单,制饼的手却没有停过。“一开始只是做给家人吃,邻居们很新奇,也来尝尝,便一发不可收拾”。吕小平告诉记者。
每次变动大家争相模仿
47岁的吕小平是碧莲大岙人,一直生活在瓯北,年轻时候做过急诊挂号。“没编制,工资不高,生活有压力,跟丈夫商量自己开店做老板。”1998年,她借债2万元,在塘头开起了麦饼店,简单装修、买设备、请员工,资金如流水。饼一个个卖出去,钱一份份收回来,看得吕小平心里踏实起来了,麦饼也是一条不错的路。
聊起了品牌的发展历程,吕小平打开了话匣子。2003年,她为自己店里的麦饼注册了“老师母麦饼”的图文商标。关于这个取名,也是有一番讲究。在永嘉人的印象里,老师母的形象就是勤劳贤惠的妇女形象。而麦饼制作者大多是女性,叫“老师母”也是对麦饼师傅的尊重。另外,图形商标则是母亲端着麦饼的肖像,使人感觉格外亲切。“容易记,又符合产品特色。所以起了这个名字。”吕小平说。
做就做最好的。在吕小平眼里,制作麦饼不仅要考虑成色,还要兼顾冷却后的口感,更要把握营养价值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她有着独特的麦饼视角,不仅专注于麦饼传统技艺的研究和传承,而且潜心于传统制饼工具的改革和创新。传统的麦饼制作,都是用锅灶来烤制,速度非常慢,且容易烤焦。后来又流行用麦饼炉、蜂窝煤炉,顾客反映吃碳烤的麦饼也容易上火。经过几次尝试,“老师母麦饼”引进了电饼铛,避免使用明火。
为实现标准化制作,加快品牌拓展,吕小平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摸索,改进原料配方,研制出标准化的麦饼配料。短短几年间,华丽变身为四面八方来客一饱口福的“香饽饽”。吕小平说,“从设备的更新换代,到工艺流程的不断进步。每次变动,很快就成了大家争相模仿的‘大路货’。
22年时间,不起眼的小店,大家走过路过,一试成主顾,客人纷至沓来。
教会徒弟,饿不死师傅
在吕小平身上,彰显了文化与工艺相融相合的现代理念、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经过20余年的发展,“老师母麦饼”品牌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她不仅将塘头总店的面积扩充了3倍,还在浦西开出了自营店。“老师母麦饼”从永嘉走到温州,从温州走向缙云、金华、杭州等地,进而走向北京等地,目前在全国各地开设了19家加盟店。
现在在塘头总店,二姐、侄子都在店里忙活,还需要4、5个工人。小饼、麦饼夹、薄饼,除了传统麦饼,“老师母”还创新推出了新品小吃,其中以小饼最受欢迎,销量占到6成左右。
“别看现在小饼这么畅销,当初可是调试了整整一年时间才被市场所认可。”吕小平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缙云烧饼的生产模式,而是从厨房用品中选设备,最终选择了烤箱。接下来便是口味调整,因没有相关温度、时间数据,就只能慢慢试,不知浪费了多少材料。
随着永嘉麦饼声名鹊起,不仅钱好赚了,不少人的看法也变了,麦饼老师成了一项体面的职业,越来越多人愿意学习这一技艺。2007年开始,老师母便开始举办麦饼培训班,从制馅、调制面坯、成型到实际动手操作,均进行详细地讲解。倾囊相授之后,老师母还会帮助“问诊”选址问题,帮助学员将麦饼店开到了丽水、金花、缙云等全省各地。“就在上个月,松阳的司阿姨还在询问自己店铺扩张的问题。”吕小平表示。
对于“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问题,吕小平是这样考虑的。永嘉麦饼目前的市场主要在永嘉,然后辐射鹿城、龙湾。只有整个市场的蛋糕做大了,才能分到更多。
根植于“基因”的网络销售
在积累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后,“老师母”应客户要求开始接受私人订制麦饼:30元的纯五花肉饼、40几寸的“麦式”月饼、宴会上代替蛋糕的糕点、素食主义者的斋点……来店定制麦饼的人便越来越多,更有顾客提着材料要求店里帮忙加工。
除了定制,老师母麦饼还“搭”顺风车到全市各地,或是成了温州会展中心动漫节上的快餐,或是各大酒店的一道自助餐菜品。在各大平台上,客户可以更加便捷地订购到老师母麦饼,饿了吗、美团、淘宝等电商交易火爆的同时,微商代购也在悄然兴起。另外,通过电话订购,快递发货的订单也不在少数。而且目前有不少商家向老师母麦饼递出合作的橄榄枝,而吕小平也在考虑下一步的品牌营销战略。
“很多外地的加盟店,为了迎合市场,将永嘉麦饼改得面目全非,再加上品质上难以把关,我们一直在考虑与之脱钩,重新布局。”吕小平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计划以区域核心店为基地,扩张云上销售,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区域只有一家核心店,支撑O2O模式,把家乡的美味通过品牌包装的形式发扬光大。
其实,老师母一直拥有网络基因,早在2008年就开启了淘宝生涯,没有专门的人才经营,当时只作为麦饼展示的窗口。随着侄子小金的加盟,老师母的淘宝店和拼多多店正在构架当中,本月底将恢复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