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货长廊打造成功、道路拓宽正在进行、农饮水提升工程稳步开展……近年来,东城街道梅园村以梅为介,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让曾经陷入发展困局的贫困村借力花海经济,蝶变成游客有“看头”,村民有“奔头”的村庄,意气风发地走在小康大道上。
抢抓全域旅游机遇
梅园村地处偏远的山旮旯里,昔日的梅园村,不是如今人流如织的场景。在过去,村民们靠天吃饭收入少,不得不纷纷外出创业,村内几乎家家门可罗雀,村民主要靠卖农作物或上山砍柴来增加收入,村集体也是捉襟见肘。
近年来,随着我县全域旅游的迅速发展,乡村旅游蓬勃兴起,让不少村庄搭上了乡村旅游的便车,带动了村庄发展。梅园村也蠢蠢欲动:2006年开始,村内进行村容村貌提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整村的靓丽度。然而对于村民来说,村庄变美变干净,但村内无项目支撑,也带动不了全村经济发展。“正当大家心灰意冷时,有村民说,为什么我们不种梅呢,难道是徒有虚名不成?”梅园村党支部书记陈丐忠告诉记者,没想到随口这么一说,得到村民的一致赞同,村两委随即启动梅花造林计划。
2007年,梅园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中自己出资,在当地被称为“鲤鱼山”的地方栽下第一批80多株观赏梅。此后几经扩种,梅花种植规模现已达400多亩5000多株,有朱砂梅、兰梅、红梅、腊梅、黄梅等40来个品种。每年梅花盛开季节,游客纷至沓来,梅园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梅”园。
梅花盛开的场景吸引游客,也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村民陈晓治在半山腰的凉亭处设凉茶摊,供游客饮用,兼卖农副产品和儿童玩具等,他笑称一个花期保守估计能赚到3万元。盛开的梅花,不仅让本村村民实实在在鼓了腰包,还带动了周边村庄的村民收入,每年赏花高峰期附近各村农户们也赶来摆摊,在梅园周边形成一个小集市,当地农特产番薯枣、金银花等走俏,游客们带走了好多廉价又原生态的特产,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陈丐忠说,梅开季节进入此村,这里便是梅的世界,2018年花期时,每天游客高达10000多人次,一年纯收入就有3万多元。看梅门票从20元减至10元之后,更是招来许多游客,依靠梅园,村集体每年能有20万元的收入,发展也有了底气。虽然去年受外部因素影响,游客少,但梅园的梅花已经名声在外,排除外部因素外,每年都会呈现递增态势,大大带动村集体收入。
梅花盘活村庄发展
陈丐忠告诉记者,他特别喜欢毛泽东诗词中对梅花的形容: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他表示,通过这些年文人留下的梅花诗篇,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独有的梅文化,正好梅园的梅花开时暗香浮动,非常壮观,而且农民自己种梅花造梅园的创举与精神难能可贵,何不借此增强梅园村的文化氛围?
2018年村里计划改建文化礼堂,以梅为主题,礼堂一楼回廊墙面设置六大版块,结合“梅”文化特色招牌,从诗词、对联、典故、书画等方面对“梅”文化进行挖掘,牢筑起村民们的精神支柱,也能让来往游客了解梅的历史。“现在村内环境变好了,文化礼堂也建设好了,成为村民们休闲的好去处。”村民金领钗说。
每年梅花凌寒开放,如云蒸霞蔚,盛极一时,引得众人摩肩接踵而至。但前往梅园村的进出道路非常狭窄,经常堵车堵得厉害,特别是旅游大巴很难进来。有时还需要游客在半山腰下车,步行半个小时以上才能到,大大阻碍了旺季旅游发展空间。陈丐忠介绍,从2019年上半年开始道路拓宽工程,预计本月底路修通,正好赶上梅花开时。此外,在新路的尽头建成一个可停放700辆汽车的大型停车场,停车场费用收入也将全部用于村老人协会,服务村内老人。
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该村的农家乐也兴旺起来了,从最初的1家发展到现在的4家,可同时接待2000多人就餐。
如今,随着书画、摄影等基地的落户,如何挖掘梅花文化,依托梅花品牌效应,打造四季有花可赏,这是梅园村村两委新一轮规划的蓝图。陈丐忠告诉记者,接下来,村里将不断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以点带面促全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