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每个枫林人都有一碗属于记忆里的馄饨,总在身处异乡饥肠辘辘的清晨,回想起这热腾腾的美味,难以忘怀。虽然大家都知道,怀念的哪里只是那一碗吃食呢。怀念的,不过是那些年里结伴而行的旧友,是那些年通讯没那么发达时,跟人见面的寒暄。
前不久,枫林镇学前巷8-6号,百年老店合顺号定月公馄饨店重新开张!
柴火的香气,馄饨的温度,寻找回忆中淡去的美味。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擀一张面皮,需3个小时
不是店家徐贤策的指引,记者很难找到这家位于枫林镇学前路的馄饨铺,铺子跟老街一样有历史,不大,四张桌子,土锅土灶。如果不是贴了张收款码,当我踏进门的刹那,真以为自己一脚跌入了几十年前的时光里。
许是临近中午,食客不多,徐贤策给我们上了三碗馄饨。馄饨皮薄如蝉翼,清透的汤面上浮着一圈油花,夹带着翠绿的小葱,一清二白。尝一口,唇齿生香,馅量适中,既不是蜻蜓点水般的点到为止,让你去腹诽生意人的精明,也不是喧宾夺主,吃出饺子般不伦不类的口感来。特别这馄饨皮,顺滑,柔韧。同事冲我示了个意:“你看,这家馄饨皮是手工擀制的。”
现在居然还有手擀馄饨皮?
擀皮的是徐贤策的大儿子徐新宇,29岁,寡言,面目清朗。乳黄的面团,在两根一米二长的馄饨棍反复揉压下,逐渐变成一张又薄又大的一匹“布”。吃着碗里的馄饨,眼睛瞅着案板上的活。“老板,你擀一批要下多少碗?”“28碗。”“怎么判断皮是擀好的呢?”“如果看到案板上的花纹就是好了。”徐新宇指着中间一小块说:“你看,这地方看不到,我还得再压压棍。”
徐贤策告诉我,他家的馄饨是全手工制作,光是一张面皮,一般要需要3个小时,中间经过和面、擀面、压棍。当然,每天都是限量供应,实在是因为这个馄饨皮制作工艺要求高,非常麻烦,这样苛刻的工艺只为一点:让食客们能品尝到真正的美食。满足了初步的好奇心,记者回到座位上继续吃馄饨。此时进来一个中年男子,径自走到座位上,“一碗馄饨。”俨然是熟客。
包馄饨的是徐贤策的姑姑徐雪娟,左手揪来一张皮子一角,右手馄饨篾在肉馅里稍稍一转,馅料往左手心的馄饨皮里轻鼓几下,松松一攥,六七分力道,馄饨就成了形状。轻抛一边,很快成堆凑成一碗。
“一个字,就是香!份量还是这么足。”不一会儿功夫,中年人就着自带的麦饼吃了大半碗。“馄饨汤,喝眼光。”得知我的来意,他还特地分了一角麦饼,让我试试。“馄饨配麦饼,的确‘落是’(方言,指不错)!”
顾客换了一拨又一拨,店里不缺新客,从被年轻人拍了视频发上平台开始,小店里每天总有些前来“打卡”的姑娘小伙。但多的是街坊,是那些隔了50年的老味道,长大后即便搬去了别的地方,也要开着车绕回来吃上一碗的故人。
一碗馄饨,汇聚几代人的手艺
趁食客吃馄饨的空档,定月公馄饨第四代传人徐雪娟向我谈起了这家馄饨铺的由来。
“我们家的手艺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已经说不清了,我只记得我爸说,他的阿太那一辈就已经开始在这里做。”徐雪娟的记忆中,因馄饨口味好、用料足、价格实惠,可以说,这里是众多食客心中最能代表枫林风情的“老味道”之一,因为父亲叫徐定月,渐渐便有了定月公馄饨的名称。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乡村里唱戏是件大喜事,偏僻的山区更是。定下戏期,喜讯便像生了翅膀飞向四方,家家忙着邀请亲眷前来看戏。有戏的日子,也是徐雪娟兄弟姐妹最开心的日子,每当这时,父亲徐定月便会提前一天,带着家人担着馄饨挑子去赶集。戏场周围聚着许多卖吃食玩意的小贩,家远的,到吃饭时便不回家,买碗馄饨吃了,好接着看。孩子们看戏,注意力也大部分在吃食上。那时,戏台上“咿咿呀呀”,台下支起的一口大锅里馄饨翻滚,成全了徐家大多数人的戏曲情结。
直到1971年,当时徐定月的9个子女纷纷成家立业,他便决定关闭原本已名气不小的馄饨店。而后,1978到1979年,徐雪娟曾短暂重新营业,因为生计不得不放弃了老手艺跟着爱人前往新疆经商。直到今年,在侄儿徐贤策的召唤下,她毅然回乡帮助他老店新开。
“这条路叫学前路,去枫林小学都要从馄饨店经过,上学时经常吃这家馄饨,那时候一角钱一碗,后来店关了,没得吃了,现在没想到重新开到了家门口。”86岁的徐凤帧成为了新店开业的第一拨食客。吃了整整一碗大馄饨,吃完还不忘竖着大拇指夸赞,“好吃好吃,没变没变。”幕布落下,在座的食客都为这家重生的老店鼓掌欢呼,已是杖朝之年的徐凤帧,笑得像个心满意足的孩子。爱好书法的他,还为馄饨店的灯笼提了“合顺”两字。
火烧柴爿噼里啪啦、餐具碰撞叮叮当当、亲朋好友间的嬉笑声,人与人的感情就这样吃一碗馄饨的时间里升温了,让枫林人惦记的这碗馄饨,50年后终于回来了。
一座古城,多了分热气腾腾的暖意
“几年前,乡贤徐成龙就劝我们把馄饨铺重新开回来。”徐贤策说,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的是,今年2月,全省首批11个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建设名单出炉,枫林镇入选其中,成为温州市唯一试点。
“古城变了,比起以前,变得更加宽敞,干净,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古城没变,还是一样的韵味,还是一样的古风格局,外出的人依然会想念这个家的味道。”见证了枫林古镇变化发展的徐贤策谈起古城,脸上写满了期待。古城复兴是一项长远的工作,操之勿急。我们先从小处做起,做好待客之道,游客来了有吃有玩有住的,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儿。
年轻的徐新宇为这个百年老店注入了新的活力。“这门手艺的工序复杂,时间长又辛苦,儿子有自己的工作,我还担心他不愿意来学习传承。没想到,一说,他就下定决心了。”徐贤策欣慰之余,又开始担心,现在儿子还没成家,要是未来儿媳妇不愿意干这一行该怎么办?
“有些人来到店里说,我是吃你阿太的馄饨长大的,现在还是吃那碗馄饨,还是那个味道,特别有成就。”徐新宇说压力很大,担心将这门祖传手艺的招牌砸了。来的有枫林本地人,也有慕名而来的外地客人。他希望客人进家里来感受这份故乡的味道。
如今,老街两边的老商铺,许多已无生意经营,好在那些可脱卸的老门板都还在,仍然保持着旧时风貌。尽管昔日的热闹景象不再,没有了车水马龙的喧哗,年轻一代奔向外面更广阔的天地,但枫林老一辈的人依旧与老街相守,生活在这里。
跟同事乘车离开馄饨铺不久,记者忽然想到还有一个问题忘了问了,为什么不用机器做出来的馄饨皮,既省时又省力?继而我又庆幸没有问这个愚蠢的问题,很显然,机器跟人最大的区别,是温度。人有温度,饱含着对古城深深的眷念,所有这些都融入在馄饨独有的味道中,光阴一寸一寸老下去,这种味道一点一点驻扎在枫林人的唇齿之间,历久弥香。
让乡愁有所安放,这正是古城复建的初衷。合顺号定月公馄饨店回来了,这座古城,人们心里,又多了一分热气腾腾的暖意。尝一口简单而实在的馄饨,读懂老枫林100多年的人情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