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楠溪人物   ->  正文
“闻”出来的肿瘤? 论文第一作者是个95年的永嘉小伙

发布时间:2022-05-26 厉梦瑶来源: 字体:

  近日,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上,一篇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的论文,通过清晰的证据链,首次证明了嗅觉感知体验和胶质瘤发生之间存在独特的直接联系。基于此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肿瘤发生本质这一基本生物学问题,并为胶质瘤的预防、早期干预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陈鹏祥,是个年轻的90后,永嘉人。用他的话说,自己是“十分幸运”地参与了此次研究从开始实验到取得成果的全部过程,为此,他和导师及团队成员们已经在这个项目上持续探索了六年多。六年时间里,在基础科研工作者全然安静的世界中,他们每天在做的,就是反复实验,去穷尽每一种可能,来推动学科上的微小改变。

  微小的进步

  陈鹏祥对自己此次取得的实验成果并没有多少意外。在开始实验之前,他的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刘冲已经为他描绘过一番关于实验成功的设想。

  “这个想法,其实导师在十多年前就已经成型了,到2016年走进实验室以后,相当于是在他已有的方向指引下,由我们来开展实验,后续的实验成果最终能按照理论预估呈现,对我们来说更像是一种确认,测量没有失误,理论预言也真的存在。”

  但这一成果,在写就科技改变世界的热血故事面前,暂时还只迈出了一点点。“真正到应用于临床,可以说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但是或许会给到其他研究者一些启发,为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方向,科研是在探索未知的世界,为未解的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提炼出新的知识,有时候可能只是凿出一丝丝缝隙,透点光,进步是很微小的。”

  陈鹏祥坦言,自己刚刚涉足研究课题时,一度觉得导师的想法十分有意思但过于复杂,就像是千方百计要撬开一个毫无破绽的黑匣子,令人无从下手。“胶质瘤是一个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颅内肿瘤,是大脑内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但因为病因未明,又欠缺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全世界医疗领域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肿瘤研究本身已经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颅内肿瘤的研究更是难上加难,陈鹏祥要做的,是通过改变各种嗅觉体验来观察实验小白鼠的脑部肿瘤及周围细胞的变化,过程就像在黑夜中摸索,把摸到的部分拿到实践中捶打,这部分不行,再试,摸到另一个部分,再试。

  在设想得到验证之前,陈鹏祥大多数时间里要去应对无数枯燥的实验数据,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什么新进展的时候,他也会忍不住质疑自己,“费这么多时间去琢磨这个问题,是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但陈鹏祥还是想搞明白,一个问题永远有它的答案,所以他得永远耐心地“再做做试试”。

  再做做试试

  陈鹏祥从小就很有耐心。生物是他最喜欢的学科,课程知识总是最早领悟透,考试次次高分,这也成了他之后选择生物技术专业并一路从事科学研究走到现在的最大支撑。

  “其实我的成绩也不能说是顶尖吧,在学校里只能算是中上水平。”在学习上,陈鹏祥从没觉得自己有过什么特别之处,只能算一直长期保持着比较自律的学习习惯。“在瓯北中心小学和瓯北第一中学读的小学和初中,成绩一开始都是学校一两百名开外,到初三才到前面,进入永嘉中学读高中,也是这样,高三成绩才稳定到前三十名左右。”

  陈鹏祥评价当时的自己属于“佛系学习”的类型,不紧不慢,即便是在高考冲刺阶段,他也没有参与开夜灯复习的“内卷”情况,甚至连午休也从不拉下,中午吃完饭定定地回宿舍睡觉。

  “我当时心态还是比较好的,没有把高考看得特别重,而且父母他们在学习上对我也没有什么要求,就是跟我说,健康开心,然后学习的态度认真就好,结果倒是没有那么重要,所以我在学习上一直都是自主安排,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然后不断去求解。”

  据当时的高中班主任谢老师回忆,陈鹏祥所在的班级是永中13届(4)班,那年高考,班里学生光是考取浙江大学录取的,就有14个,因此印象特别深刻。陈鹏祥也是考上浙大的学生之一,而那时的他的确有种格外笃定的特质。

  “不管是哪个名次,无论是进步还是退步,这个孩子总是面带微笑,给我感觉就是他的内心很平静,而且很有毅力,每天晚自习基本是最晚离开教室,早自习也是班里比较早过来的几个学生之一。”但“佛系”的同时,陈鹏祥在寻求问题解答上又特别较真和专注,有不懂的总是坚持弄清楚。“他那个错题本上总是归类总结得很清楚,做错的题目,他还要再做一次,看得出是有经过思考和整理的。”

  而当自己回忆起那段时光,陈鹏祥提及最多的,是各位老师和同学的无私帮助,反而并不觉得艰苦。“我们班的氛围是很好的,老师和同学对我帮助也很大,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止是老师,同学也会帮我解答,特别有耐心,我觉得我还是比较幸运的,能在人生的几个重要时期有这样的环境去学习和成长,也给我后来从事研究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坚持的好运气

  更多的影响还来自父母。实际上,从陈鹏祥十多岁开始,父亲陈建昆和母亲余月娥已经很难在学习上去辅导他什么了,更遑论现在的各种脑科学与脑神经课题。对于外行人来说,不少科学研究的内容光是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都已经相当费解,但当他们一家人坐在一起时,却从不缺少谈论的激情。

  “我们家算是个体户吧,也就是很普通的家庭,父母平时工作也比较忙,但他们对我的工作很支持,平时电话、视频都有的,有空也会开车过来看我。”陈鹏祥表示。

  但陈鹏祥的婶婶觉得,鹏祥能有今天,离不开父母的用心陪伴和榜样作用。“我觉得他们家是从一件件小事里无形中给孩子立了榜样,这对我们其他家庭来说也很有参考性,比如常做家务、坚持登山、每周末回去看奶奶,培养了鹏祥吃苦耐劳的意志力、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孝心……”

  得知自己的儿子此次在科研方面的突出表现,陈建昆和余月娥打从心里感到骄傲,但是对比更为激动的其他亲戚朋友,他们要克制、低调许多,面对采访也是一度希望回避。“印象里我得了什么好成绩,他们也不会到处说的,所以对于这些成绩什么的,我也一直觉得很平常,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陈鹏祥解释道。

  在母亲余月娥眼里,陈鹏祥从小就特别乖巧懂事又孝顺,也是街坊邻居、亲朋好友眼中的好孩子。作为家里的独生子,父母的疼爱自不必说,但对于陈鹏祥生活习惯的养成,她和陈建昆都保持着相当一致的看法。

  “比较重视独立、劳动吧,因为我们平时也比较忙,他放假回来洗碗、拖地这些家务,几乎都让他帮忙的。十岁时,我还特意让他一个人带着500元钱去交电费,久而久之他自己就会找到方法去解决一些问题,都不用我们操心。”

  此外,还有在初中的三年时间里,他们每周日上午必定会放下工作,带着陈鹏祥去白水漈或胜美尖爬山,风雨无阻,而且每次必须登顶才返回;从高中开始,陈鹏祥因为住校学习回家很少,但每次回来,父母都一定带着他去看望奶奶、外婆等长辈,让他多和表兄弟姐妹交流学习和生活……

  这一系列的坚持最后一一反馈到陈鹏祥身上,成了他口中许多“幸运”的代表——大学期间始终认真学习并积极参与实践而被保送研究生;大三时有机会在研究室里“打杂”从而确定了走上科研道路;在各种研究课题中,选择了自己感兴趣但并不热门的胶质瘤领域……无论外界如何纷繁嘈杂,陈鹏祥始终选择了沉在最下面。

  科研里的年轻人

  高中毕业之后,陈鹏祥还一直和母校永嘉中学保持着联系,几乎每个学期都会利用寒暑假回校看望曾经任教的老师。当时的班主任谢老师对他的近况也一直很关注。

  “我们平时都有沟通交流的,鹏祥即将完成浙大博士的学习,根据规划,要出国读博士后。他跟我提过,他的人生理想是能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帮助更好的理解人脑这个最精美的系统是如何发挥功能的。我开玩笑说,以后学成一定要回国建设,他回了一句,必须回国发展的。”

  而在论文获得普遍认可之后,陈鹏祥仍在浙江大学继续他的肿瘤研究。一台电脑,一支笔,一沓沓的生物样本,陈鹏祥沉在实验室里面,科研的未知也在此时露出了它最可爱的一面。

  肿瘤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一直是横亘于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一座冰山,许多未知因素仍潜藏在更深层次,不为外界所见。不过,纵然科学之路漫漫,依然有人于幽径独来往。

  “你看捂住小白鼠的一个鼻孔,不让它闻气味,就会影响到它体内肿瘤的生长,这不是很神奇吗?”

  同时,也是因为科研,陈鹏祥知道了更多难以想象的细节,慢慢去发现自己理论的用武之地。“你知道胶质瘤患者确诊后的平均寿命只有短短一年时间吗,以前我很少去考虑疾病这种事情,后来慢慢深入了解以后,会思考我们能做点什么?”

  陈鹏祥希望通过最基础的研究,去帮助解决人类背后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也意味着他的成果,很可能落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但是很有成就感,就像找到不同的解题思路一样,惯常的道路走多了,我们就是找找有没有不一样的。”

  唯一的焦虑来自时间。“一个实验项目花费3到5年时间出成果已经算得上是很快的了,后面的话有计划在人类流行病和认知情绪对人脑感知方向做一些探索,这么多时间投下去,肯定还是希望能有新的成果发现。”对于科研发展的未来,陈鹏祥带着肯定和信心,同时身为科研工作者,他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同行。“希望让大家知道,有人一直在做这么些事,然后一起来推动科技的发展。”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归永嘉县融媒体中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0577-67261234。若未经本单位同意,擅自将原创内容进行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