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永嘉非遗   ->  正文
耄耋老人制木雕,四代传承一技艺

发布时间:2022-08-18 厉梦瑶 陈胜豪来源: 字体:

  这段时间是做木工活的旺季,茗岙老人陈国表的家里难得热闹起来,从事木雕行业的两个儿子陈文远和陈文勇都在家筹备木料,可能要呆上两三个月的时间。家门口的场地上,机器轰鸣、木屑飞扬,正在学习木雕技艺的孙子陈晓龙也在帮忙。

  熟悉的木屑味道,灌满了这一屋子的人,放暑假在家的小孙子老缠着陈国表给介绍家里新刻制的几尊神像、雕栏和龙头。偶尔陈国表自己也上手雕一点,虽然已经85岁高龄,但他的手艺还没生疏,拿起雕刀,他一下子就能想起父亲陈锦云如何教他下刀、凿刻的画面。这是他们一家四代人赖以生存的手艺,一把雕刀还能在这个家族中传承不息,这是陈国表老人一直以来最大的欣慰。

  从父亲手里接过木雕技艺,成为一名“斜杠艺人”

  陈国表是从30岁才开始正式学习雕刻。此前他先后在茗岙小学当过老师,在碧莲文化站做扫盲工作,后来成为当地农业机械厂的正式员工,拥有了“铁饭碗”。但在1970年左右,由于历史原因,农业机械厂解散,陈国表失去了这份工作,只能回家务农,看着家中嗷嗷待哺的四个孩子,作为家中顶梁柱的陈国表,不得不在30岁的关口思考今后如何谋生。

  “我的父亲陈锦云是当地的雕刻师傅,在我10多岁那年,家中的一场大火把家里什么东西都烧没了,直接导致了我辍学回家,因为要帮着家中修缮房子、干农活,我在跟父亲一起修房的时候,曾接触到雕刻这门手艺,有了一定的基础。”于是,为了寻找生计,陈国表便回到老家,开始跟父亲学习雕刻。

  木雕是一个技术活,要先学绘画,再在木头上刻出纹路。父亲陈锦云担心已经30岁的陈国表沉不下心学好一门手艺。为了让他学好画花样,就让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陈国表没日没夜地在白纸上对着作品描花样。陈国表自己也时不时跑去寺庙、祠堂,把别人做的花样学过来。“雕刻人物最难,刻人物要从鼻子开始,再刻眼睛,这样的人物刻出来才能栩栩如生。”

  就这样连续画了一个月之后,陈国表的花鸟人物开始有了章法,开始上手雕刻,大概是天赋使然,看着父亲如何下刀、凿刻,陈国表差不多半年之后便开始出师接活。

  “第一次受邀是去永嘉南山做活计,我一个人去的,当时其实也挺忐忑的,但是我胆子比较大,上手就开始刻了。我父亲后面想想觉得不放心,也跑过去看,发现我刻得还像那么回事,他才放心回去了。”

  陈国表的“首单”也得到了对方的肯定,自此便开始以雕刻为生。因为雕刻的花样总是新颖且质优,方圆十里的人家有建房子、修缮祠堂、寺庙的活计,都会邀请陈国表去雕刻。如今,陈国表家中还存放着几十年前刻的床板《空城计》,保存完好,供儿子学习雕刻。

  而雕刻技艺一通俱通,木雕、根雕、浮雕,陈国表都信手拈来,米塑、泥塑技术同样高超。当地每年八月十三会市上路登(路祭)的米塑装饰均出自陈国表之手,还有寺庙、祠堂的土地爷、佛像、陈氏圣母、文武判官等泥塑也是他的手笔。从事雕刻、米塑、泥塑五十多年来,陈国表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同时入选成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民间美术)板块的代表人物之一。

  而在儿子们长大以后,陈国表也把自己的一身手艺传给了两个儿子,让他们继续从事木雕行业,自己则发展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从吹号、唱戏、腰鼓舞,到蒲扇舞、京剧、快板、相声,陈国表还曾在参加县文艺汇演时得过奖,也是永嘉地区《哑背疯》戏剧的唯一传承人,《珍珠塔》、《三娘救子》、《斩薛猛》都是他的拿手曲目。

  “现在年纪大了,大家担心出事,所以只是偶尔才去,几个儿子都事业有成也没什么可操心的了,生活都挺好的。”

  子孙接棒,将木雕事业传承发展

  陈文远和陈文勇告诉记者,他们俩都是十八九岁开始跟着父亲陈国表开始学习雕刻。父亲一辈都是以手工雕刻为主,因此十分注重对他们手上刀工的要求,但到了他们那一代,机器雕刻已经相当普及。一开始陈国表老人对此无法接受,觉得只有手工雕刻出来的工艺品最有价值,在两个儿子用一些机械工具去完成凿刻时,常常表示出对手工描花和手工雕刻传承的担心。

  “但是时代已经不同了,机械工具能保证效率得到提升,跟他说了之后,他其实也渐渐能接受了,反而是我们慢慢接触这行久了以后发现,手工雕刻确实还是有机器无法取代的味道在里面。”陈文远坦言,他们现在采用机器雕刻的一些花样,虽然画面细节都十分精致,但在形象立体方面依然与手工有着巨大差距。他眼下手上正在协助制作复原的一批花坦村古建筑,就是采用纯手工雕刻。“这种机器是达不到的,要想呈现出原来在建筑上的效果,只能是纯手工,一天顶多刻两个木板。”

  陈文勇最近则承包了温州一家寺庙的建筑雕刻,负责大殿横梁、龙头、龙爪、花木飞禽等装饰。“我们这几代人里面,还是我父亲的技术最好,可以信手描画花样,现在我的几个儿子在画人物等复杂图案时,还都只能用描下来的,不过他们做的龙头雕像非常精致好看,这个我还是很认可的。”陈国表说道。

  独立门户开始接活以后,陈文远和陈文勇基本都在温州一带做雕刻,许多寺庙、牌楼、古村翻修都是经过兄弟俩之手。“这几年温州拆迁的地方很多,有的当初建起来是我们去建的,现在拆迁之后还是让我们去,对我们的手艺还比较信任吧,觉得还挺骄傲,挺有成就感的。”陈文勇表示。

  一转眼,陈国表两个儿子也都已近天命之年,家族的木雕技艺还将交到下一代人的手里。陈国表97年的孙子陈晓龙从去年开始在叔叔陈文远的鼓励下开始学习木雕。而不同于前三代人经历的传统手工雕刻和机器雕刻,他一开始接触的,是使用电脑来进行雕刻。

  “去年找到了一个采用电脑打印雕刻的工作室,在那里学习了一年多,技术部分已经学会了,差不多就是先在电脑上建立好模型然后传输给机器自动雕刻出来,接下来比较重要的是在审美培养这块,要不断学习,形成一些自己的见解。”陈晓龙的决定是顺应时代的选择,几位叔叔也十分支持,只是,对陈国表来说,手工技艺的传承不应该被时代淘汰。

  “一直有听爷爷在说,从小听到大了,家里这门技艺不能这么断了之类的,我现在其实也有在学习手工雕刻,一些简单的已经上手了,不过要达到叔叔和爷爷的水平那还得再多练练。”

  在几十年生活的巨大变迁中,陈国表曾见过许多民间手艺没落失传,他很欣慰也自豪于家族技艺还保留有继续传承下去的火种。“只要还有人肯学,那就是有希望的,现在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少,至少我们家要把下一代带起来,这样我也才能无愧于我的父亲。”陈国表感叹道。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归永嘉县融媒体中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0577-67261234。若未经本单位同意,擅自将原创内容进行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