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拓是一门古老的技艺,以纸紧覆金石器物,通过拓包不断捶拓,层层叠加,纸墨之间,使器物上的铭文、纹饰、图形等特征1:1真实地复制到纸上,至今在考古、文博、古籍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永嘉瓯北,便有一位隐身于闹市的温州传拓专家,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大明”。大明,原名麻献明,擅长篆刻,在永嘉乃至中国文艺圈内,小有名气。6年前,偶然之下,出于“江湖救急”,他承揽了《温州金石集萃》一书中的大量拓印工作,也由此正式开启了他的传拓之路。
从“玩”篆刻到“玩”拓片,只因一场“江湖救急”
一墙书籍,一方长桌,一处茶几,这便是大明的书房,也正如其人一般,简淡素朴。
“因为我以前是玩篆刻的,玩拓片,是误入的,属于临时的,让人家抓’壮丁’,抓过去帮忙,然后呢,玩的是拓片,不过,书出来后,发现拓的还可以。”
采访在大明诙谐的”开场白”展开。他从书墙一角拿出一本略显厚重的书,正是3月前才付梓出版的《温州金石集萃》。他告诉记者,因为篆刻,自己其实接触传拓技艺已久,但真正深入这项技艺,却是为了这本书。
大明毕业于中国美院书法系篆刻专业,后来又求学于北京艺术学院,篆刻这条路自他初中开始,至今已坚持了三十余年。因长久以来从事篆刻、装裱等文化艺术工作,因此对墨、纸、刷三者本身的特性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较常人更为敏感。
“刻印嘛,印章边上有文字、题跋,就是这块黑的,这就是拓片。因为篆刻,拓边款我是一直会的。”在介绍中,大明下意识地给记者科普起拓片常识来。
2014年,《温州金石集萃》启动编撰,要对温州市经考古发掘的碑刻、墓志、造像、摩崖、瓦当、玺印等文物进行梳理和展示,需做大量的拓印工作,但当时温州地区精于此道的手艺人却不多。
“应该是6年前吧,当时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李震,打电话问我,拓碑行不行,我说我干不了,没拓过这么大的,拓边款可以。”大明回忆,李震自身也是一位书画家,他见当时做出来的拓片效果不够理想,便想请自己试一试。“
于是,二人之间有了以下对话:他说,”你试试看,无非就是一张纸吗?“
”我说,那行,我试试。”这一答应,便是六年。
一关关攻克,只为完美展现文物“精神气”
“拓印并不复杂,上手容易,但专精难。”在接受《温州金石集萃》的拓印工作后,大明便不断自我要求,摸索和练习传拓技艺。“每天总是在想,怎样才能把它最完美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大明告诉记者,他拓得最久的一张拓片,是现存于温州博物馆的一对人物肖像,是古时老百姓为温州一位得民心的县长作的纪念肖像。
“人物肖像的五官雕刻的厚度,仅薄薄一层,但五官却十分清晰,拓片时尤为费事费力。按照以往的方法,拓包扎下去,一不小心就全黑掉了,得到是一张黑脸的效果。我觉得这东西不应该是这样的,它的五官各种细节都刻得超级到位,那么我的拓片也要将它呈现得超级到位。”为了将人物肖像的面部特征毫厘毕现,大明在温州博物馆里琢磨了大半个月,终于拓出令自己满意的效果,成功让肖像的面部形象清晰呈现出来。
“这张人物肖像‘黑脸’效果也可以展现细节,为什么一定要拓成‘白脸’呢?”
”人有人的精神气,文物也有文物的精神气。”大明认为,一件优秀的拓片作品,不仅仅是展现文物的细枝末节,更要能展现文物本身的精神气——那透过岁月长河沉淀至今的历史印记。
“慢慢地,平面拓,我能拓得很好,已经很满意了,但是立体拓还不行。”为了能拓出令自己满意的立体拓作品,大明还曾前往山东曲阜一带,深入学习当地精湛的传拓技艺,一呆便是大半个月。
“要把文物最完美的一面展现出来。”大明强调。
“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只为保留温州文脉
在工作室,大明将一方手掌大小的砚台倒扣在长桌上,用清水润好宣纸,铺在砚台莲瓣舒展的底纹上,为我们展示拓片的过程。只见他手持棕刷,力道不轻不重,小心刷平、除去宣纸与器物表面之间的气泡,让宣纸和砚台底部紧密黏连,逐渐显露莲瓣的雕刻纹理。上墨时,大明拎起拓包,均匀上墨,使着巧劲,在宣纸上一落一起,伴着“哒哒哒”的细微声响,宣纸上的“莲瓣”舒展,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拓片是一个很累的活。”六年来,为《温州金石集萃》一书,大明并不像此刻在长桌前那般轻松,可谓是翻山越岭,所拓之物也是各有各的环境。
大明曾在有一年的春节期间,只身前往枫林,“那里有块徐定超的碑,长6尺,但是那个洞里头有一口泉水,坏就坏在有一口泉水,整个洞会特别潮湿,但拓片时你又要保持精力集中,十分不容易。”大明说,好在及时得到了村民的帮助,有村民拿来了柴,架起了火,慢慢将洞穴烘干,即便如此,干了大半天才完成工作。
也有村民问他,干嘛要受这个罪呢?大明再次像刚与记者晤面时那般,给村民”上课“:”有人认为历史上温州是一个'蛮夷之地',我们千方百计地要从这些文物“说话”,让那些偏见不攻自破。同时要把当地残存的文脉尽可能地保留下来。”不觉间,话语又回到了他手中的书上,“像这本书当时不做,以后就有可能就出不了。”
六年来,大明拓的作品约有八百多件,最后选入《温州金石集萃》有两百多件。采访中,大明也毫无犹豫告诉记者,用六年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是值得的,他们这代人再不做的话,就没机会了。“很多文物破坏的很厉害,包括很多东西在消逝。”
他说,他只是在合适的时间,做了合适的事情。”
在前不久刚结束的温州文博会上,大明的篆刻作品也曾在永嘉馆中展出—— “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人生失意时曾到永嘉,他以诗代信,向好友崔国辅分享自己的旅程。今时今日,大明欲借作品表达永嘉人的好客之意,感叹永嘉山水之美。此外,在文博会期间,大明还在现场展示浮雕拓技艺,让更多人感受这富有生命力的传统技艺,继续为文化传承贡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