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文物局公布了2023年浙江省第二批乡村博物馆名单,共140家,其中我县碧莲乱弹博物馆上榜,让乱弹走入更多人的视野中。
碧莲乱弹博物馆坐落于永嘉县碧莲镇应界坑村,展馆面积300平方米,展厅面积150平方米,由应界坑村集体筹资建设。该馆充分利用永嘉乱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呈现永嘉乱弹文化的兴衰变革。展馆从历史发展沿革、剧团班社组织、班社习俗、戏剧剧本挖掘整理考究、戏服道具等多方面展示永嘉乱弹的传承发展。
楠溪江畔的乱弹村
应界坑乱弹,是流传于永嘉应界坑为中心流行地的地方戏剧。应界坑是永嘉乱弹的发源地之一,全村地形犹如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素有“凤凰落地”的美誉。村子依山而建,从山脚最低的房子,走到最高的房子处,大概需要30分钟,是一个有着800多户人家的村子。村里几乎人人都会唱乱弹,地方不大,却密集6个乱弹班社,实属罕见。
车子经过一个个山头,咚咚锵锵的敲锣声开始越发响亮,中间夹杂着此起彼伏咿咿呀呀的唱戏之声,山路上村民三五成群簇拥前行,田间地头常常回响粗犷的戏剧之声,这里就是碧莲镇应界坑村。
据麻氏宗诸记载,清乾隆年间,有一个叫麻志制的人在应界坑村首次开办了《老寿昌乱弹戏馆》。其子麻庆连担任班主时,将乱弹班带到金华、兰溪等地演出而客死兰溪郑宅,于是戏班亦告解体,艺人四散各地。1838年,应界坑人重整旗鼓,再办乱弹戏班,名为鉴川班。1920年由麻朝崔、麻朝靠等人发起,应界坑人三办戏馆。于是,乱弹在应界坑历时二百余年被传承下来。
据介绍,应界坑村戏风兴盛,全村共有6个乱弹剧团和1个木偶乱弹剧团,有350多人专门从事“乱弹”戏曲,他们常年奔忙在温州周边、浙闽交界的各个城市和乡村,每年应邀到台州、福建、丽水及温州各地演出2000多场,创收高达1200多万元,平均每人年收入可达4-5万元。村民们几乎人人会唱乱弹,被誉为楠溪江畔的“乱弹村”。
乡音韵味浓郁的乱弹
碧莲乱弹博物馆坐落于碧莲镇应界坑村一座古香古色的小院里,走进小院,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博物馆分为六个展厅,在展厅里,乱弹檩板、七孔横笛、乱弹雕像摆放得整整齐齐,乱弹老照片、乱弹老行头、老乱弹传统剧本……每一件与乱弹有关的文化遗产都在印证着乱弹发展史。
碧莲乱弹博物馆馆长麻世才介绍,应界坑乱弹是一种“向无曲谱,只沿土俗,杂白混明,鼓板击节”的曲牌体音乐,从古至今都是老艺人口传身教,在唱、念、做、打方面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表演艺术体系。唱腔独具特色,以七言为最多,兼有一定词格的长短句,二、四、八、九、十不等,以唱真嗓为主。曲牌较多含文丰富,至今传唱的乱弹,有二昏、罗掷子、词调、潍簧、流水、倒板等40多个曲牌,每个曲牌格局严谨,旋律鲜明,男女分开,生、末、净、丑各有自己的行档。唱腔词文朴实,富于口语化,加上曲调固定富有表现力,使唱腔通俗易懂,字字清楚,句句明白,声声入耳,乡音韵味浓郁,深受群众喜爱。
“应界坑乱弹的念白,是用中州韵撤和温州口音形成的,称之为‘温州话带带边’,乱弹的伴奏乐器,以笛子为正吹,板胡为主要伴奏乐器,此外,尚有琵琶、大胡、笙、箫、喷呐、长号、三弦、芦管、月琴、扬琴、二胡、中胡、牛筋琴等民族乐器。”麻世才介绍道。
记者获悉,应界坑乱弹在“打”方面也有着自己独有的风格,与农民的审美情趣相通。武戏中融合民间武术南拳的同时,吸收粗犷明快的表演风格,融化在武戏中,猛快惊险,场面激烈,俗称“打短手”。相传早年有一武僧,两臂各夹一蛋,双手各端盛满的米或水,能从三张桌子上翻滚而下,围不破,米不洒,滴水不落。十几年前,应界坑乱弹也曾演过与此相传相似的“绝活”,只可惜是昙花一现,今已无从看到。
让乱弹更加“有戏”
2007年,永嘉县在应界坑村建立了永嘉乱弹传习所,次年,在中国文化部举办的文化节上,应界坑乱弹剧团乱弹剧《跑城》荣获菊花金奖。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授予应界坑乱弹剧团为省首家“浙江省文化建设示范点”的光荣称号。然而由于各种文化娱乐的冲击,应界坑乱弹仍然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
为让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近年来,我县碧莲镇不断加强应界坑乱弹民间文化艺术品牌建设,每年农历六月十五举办应界坑乱弹文化节,积极推动乱弹进校园,每周在应界坑小学开设乱弹音乐课,每年暑假开设乱弹公益培训班,完善乱弹传习所开展传统戏剧传承,支持应届坑村创办新寿昌乱弹剧团,重新挖掘、整理乱弹资料,整理发行《永嘉乱弹音乐集成》,扶持开展乱弹文化走亲活动,有力展示应界坑乱弹的魅力,让乱弹文化深耕于当地。
“我们期待,在我县文旅融合的当下,应界坑村能依托丰富的乱弹文化和博物馆,打造旅游和研学专线,将乱弹非遗、景点、农家乐等元素串联起来,拉动全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让乱弹在今后更加有戏。”碧莲乱弹博物馆馆长麻世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