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永嘉的田野山间弥漫着淡淡的炊烟,空气中飘散着糯米的清香和红糖的甜味。对于60年代出生的王先生来说,年味总是从捣糖糕开始的。今年,他带着全家来到大若岩的一家民宿,想要在这里找回记忆中的年味,重温一把传统年俗的热闹与温情。
午后,趁着阳光正好,王先生让民宿搬出了各种各样的捣糖糕工具,石臼、石锤、蒸笼,桌子上还摆放几个雕刻精美的糖糕模子。 “小时候,村里的大户人家都要捣糖糕,那场面可热闹了!”王先生拿起这些有些年头的模子,讲述着儿时的记忆。他告诉记者,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父亲是做年糕的手艺人,村里家庭条件富裕的人家就会请父亲做糖糕,时常要忙到夜里10点多,而他们9个兄弟姐妹都会等着父亲回来。“那时候,我父亲会把糖糕的边角料留下来,重新揉成团块带回来,大概一两斤,我们9个孩子每个人就分到一小块,大家围坐在桌子边、灶台边,吃了才肯去睡觉。那时候觉得这糖糕可真是最好吃的东西了。”
灶台已经烧开了水,大家将提前磨好的米粉慢慢倒入蒸笼,盛到大概三分之一的高度就被端上热灶,开盖蒸米,直到大量热气涌出,才开始继续铺米粉。“等下面的熟了,有热气透上来了,我们才能再铺一层,一层一层铺上去,也寓意着一年比一年好!”又过了许久,蒸笼里的米粉已经蒸熟,冒着腾腾热气。大家将蒸熟的糯米倒入石臼,王先生接过大锤,开始捣糕。大槌起落间,糯米的香气与红糖的甜味交织在一起,弥漫在整个院子里。
“让我试试!”“让我试试!”家族里的男士们各个跃跃欲试,轮流接过锤,学着王先生的样子捶打起来。女儿则用手机记录着大家族的欢乐时刻。“小时候,我瘦瘦小小的,就在旁边帮父亲跑腿,就是端着蒸笼来回跑,后来大一点了,也拿了几年石锤捣年糕,回想起来,现在隔了40多年了,再拿这个东西,还真有点吃力了。”石锤敲击米团的声音,混合着家人的谈笑声,构成了最动人的年味交响曲。当糯米与红糖完全融合,变成一团光滑细腻的糕体面团时,王先生满意地点了点头:“就是这个味道!”
捣好的糖糕面团被抬上桌,每个人都先揪上一块品尝,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咬上一口,软软糯糯,红糖的甜香在口中化开,带着浓浓的满足感。然后再分成小块,围在桌前,用模子压糖糕。出模的糖糕印有各种吉祥寓意的图案和文字。王先生手把手教外孙女压糖糕,还凭着技艺,捏出一个金元宝送给小外孙女,“这是外公小时候最喜欢的形状,寓意财源滚滚,送给你,祝我的小宝新年快乐!”小孙女开心地接过来,得意地将外公给的礼物展示给哥哥姐姐们。
各种形状的糖糕摆放在桌上,一家人围坐一起, 王先生感慨地说:“现在的年味淡了,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捣捣糖糕,说说笑笑,年味就回来了。” 院子里,暖日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温暖而明亮。对王先生来说,糖糕不仅是一种记忆中的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