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新闻中心   ->   永嘉新闻   ->   社会热度   ->   民家热线   ->  正文
十年坚守,咸菜饼里的温暖记忆

发布时间:2025-03-19 作者:胡丽凡编辑:李渊博来源: 字体:
核心提示:在城市的喧嚣与宁静之间,总有一些人坚守着平凡的岗位,用日复一日的劳作编织着生活的美好。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执着与热爱,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温暖的印记。在上塘这座充满烟火气的小县城,就有这样一位普通人,她用小小的咸菜饼,传递着浓浓的温情,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在城市的喧嚣与宁静之间,总有一些人坚守着平凡的岗位,用日复一日的劳作编织着生活的美好。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执着与热爱,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温暖的印记。在上塘这座充满烟火气的小县城,就有这样一位普通人,她用小小的咸菜饼,传递着浓浓的温情,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这火候,我闭着眼睛都能摸准”

  清晨,晨光熹微,春寒料峭的上塘城区仍沉浸在薄雾的轻柔怀抱中,天色尚未完全破晓。在县人民大会堂环山路与广场路交汇的路口,一盏昏黄的白炽灯率先亮起。灯下,一辆锈迹斑驳的三轮车静静伫立,52岁的谷玉燕正弓着腰,小心翼翼地将一盆发酵好的面团搬上案板,动作娴熟而沉稳。案板旁,老式煤气炉上的铁鏊子被擦拭得锃亮,油桶、调料罐、咸菜馅儿盆整齐排列,氤氲的雾气中,属于这座小城的第一缕烟火气悄然升腾,唤醒了沉睡的街道。

  “我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准备,整理好材料到这里差不多7点。做咸菜饼已经十多年了,这火候,我闭着眼睛都能摸准。”谈话间,谷玉燕利落地将围裙系紧,面团在她粗糙的手掌下被揉搓成剂子,然后擀成薄如蝉翼的面皮,再裹上一大勺自制的咸菜馅儿。铁鏊子淋上一圈油,面饼“滋啦”一声贴上锅面,油花欢跳,咸菜饼的香气瞬间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只需两分钟,一张热腾腾、金黄酥脆的咸菜饼便新鲜出炉。“做这饼,火候是关键,要做到外脆里嫩、不焦不糊,全靠多年的经验。”谷玉燕自豪地展示着刚出炉的咸菜饼,外壳微微隆起,泛着诱人的焦黄色。

  “谷姐的饼,比闹钟还准时”

  7点半刚过,街口小巷逐渐热闹起来。晨练的老人、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们纷纷围拢在谷玉燕的摊位前,排起了长队。“姨,来三个咸菜饼,两个加蛋!”熟客们无需多言,谷玉燕便便心领神会,笑着点头,眼角的皱纹里满是亲切与温暖。“今天准备了五斤面团、一斤猪腿肉和三斤鸡蛋,管够!”她热情地介绍着,自己做的咸菜饼有原味、加蛋、加猪肉三种口味,每加一种料就多付2元,“加料的咸菜饼口感更丰富,每天最多能卖出200多个呢。”

  远远望去,谷玉燕的摊位虽只有一块简单的招牌,但在方圆几里内无人不知。“永嘉咸菜饼,可以加蛋”,这句简单的话语,仿佛是开启美味之门的钥匙。金黄酥脆的外皮裹着酸香爽脆的咸菜,咬上一口,油汁四溢却丝毫不觉油腻,让无数食客为之倾倒。“谷姐的饼,比闹钟还准时,我每天路过这里都要买几张,家里老人小孩都爱吃,这味道,我吃了好多年都不腻。”市民周女士赞不绝口。

  咸菜饼美味的的秘诀,源于谷玉燕对食材的精心挑选。“这咸菜是我跑了好多家菜市场才找到的,颜色金黄,口感爽脆有嚼劲,还加了虾皮和葱花,味道更香。猪腿肉也是我每天早起现买的,新鲜又放心。”

  “哪天不出摊,微信上就有人问我”

  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谷玉燕的咸菜饼成为了县人民大会堂前的一道独特风景,甚至成了这里的地标。临近上午9点,最后一锅饼出炉,谷玉燕终于有时间歇一歇。她拧开保温杯,喝了口水,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再冷的天,只要这炉火不熄,我的心就是暖的。”谷玉燕是鹤盛镇人,在上塘生活了30多年,如今,她的两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成家立业,而她仍然坚守在这方小小的灶台前。“大家吃惯了我做的饼,哪天不出摊,微信上就有人问我。”她笑着说,眼中满是不舍。

  在谷玉燕布满老茧的掌心里,我们触摸到一个劳动者的坚韧与执着。她将岁月揉进面团,把艰辛酿成咸香,在铁鏊子的一转一翻间,煎出了平凡生活的韧劲与回甘。“现在我一个人守着这个小摊,刚刚好。不想搬进店铺,一个人也顾不来。每个月有5000左右的收入,我已经很知足了。”

  没有波澜壮阔的故事,谷玉燕却用十余年的时光,将咸菜饼做成了上塘人心中的“接头暗号”。那些在寒风中接过热饼的双手,那些在大会堂前闲话家常的清晨,那些在烟火气中传递的善意,构成了上塘这座小县城温暖且鲜活的记忆。

原标题:十年坚守,咸菜饼里的温暖记忆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归永嘉县融媒体中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0577-67261234。若未经本单位同意,擅自将原创内容进行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