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事情必须今天做完,问题绝不能过夜。”这是温众而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每天,他都要在车间里走多个来回,检查十多个班组的生产情况。从设备运行状态到加工工艺细节,他总能敏锐地发现问题所在。“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任何细微的误差都可能影响最终产品的性能。”这种对质量的执着,让车间的一次交检合格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生产线上的“信息化”
2013年,温众而初到迦南科技集团时,生产线上时常出现设备故障,导致生产停滞。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工人们往往没有及时处理,甚至延误到第二天再处理。但生产线的每一次停顿都意味着效率的损失和成本的增加。于是在他当上主管之后就立下规矩:生产线上的异常必须当天解决,绝不过夜。这个决定意味着更多的工作量和更大的责任。设备出现故障,连续工作至凌晨甚至通宵,都是常态。但也正是在他的影响下,"异常不过夜"已经成为整个车间的共识,生产线的运转效率始终保持高效。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生产需求。温众而敏锐地意识到,必须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生产效率,他带领团队推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挑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温众而就自学相关内容,缺乏专业设备,他就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改造。经过多年的摸索及探究,一套非标制造的生产信息化系统上线使用,对生产计划、质量追溯、设备管理等模块带来高效的管理。与之前的人为跟单相比,生产计划完成率处于不可控状态,随着生产信息化系统的上线,对于每日生产计划都是一目了然,生产计划准交率大大提升,更重要的是,信息化系统的运用对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工艺改良的“显微镜”
温众而所在的企业是高端智造,对于一些客户的非标准化生产要求,生产高精密加工能力是行业痛点。面对行业内的加工难点,温众而也会有紧张,郁闷,但他总是沉下心来,从工艺入手寻找解决方案。
在温众而的办公室,放置着两组特殊的机械压轮。左边那组表面布满蛛网状裂纹,右边则光洁如新。他轻抚着样品告诉记者,传统压轮因热处理工艺缺陷,在高压运转中易产生金属疲劳,使用寿命仅1年,成为行业内的普遍难题,在客户的订单中,这一零件需求较大,于是温众而带领团队反复试验,通过生产工艺的研究,重新对工艺进行排布,终于将压轮寿命延长5倍以上,这项工艺技术的改善,大大降低了客户现场设备维护成本,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同样,某设备的主轴加工精度偏差,导致出料不均,行业普遍采用二次加工修正。温众而在精加工数控技术方面下功夫,对“同心度”进行极致追求,使同心度误差控制在0.01mm以内。
“有些生产难点其实是因为工艺不到位,当我们面临这个问题时,就是改善工艺。”
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不仅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也为企业赢得了更多客户的信任。“目前我们产品订单在欧美、日韩等地区都有一定的占有量。他们就是看中了我们的产品质量和服务,包括高精密加工的能力,产品的细节处理,得到了国际认可。”
质量意识的“播种机”
毫米之微,匠心之巍。作为温州市高技能人才和车工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温众而深知高端制造离不开高素质的工人,而读懂图纸是每一位一线技能员工的“必修课”。他将图纸比喻为产品的“基因图谱”,让一线技能员工真正读懂、理解图纸,是实现“零误差”制造的关键。
“图纸是工程师的语言,但对于一线工人来说,它更像是一本天书。”温众而坦言,在过去,他发现许多技能员工虽然操作熟练,但对图纸的理解仅限于尺寸标注,这就会影响生产效率和质量。为此,温众而组织开展了“图纸解码”培训计划,在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平台上实施“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开发了一套通俗易懂的培训课程,将复杂的图纸分解成简单的模块,让工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逐步提升工人们的识图能力。如今,车间里的许多工人都能独立解读复杂图纸,并在加工过程中主动优化工艺。
另外,温众而也把提升一线人员的质量意识放在首位。他通过定期组织培训、技能竞赛等方式,激发工人们的学习热情,让质量意识深入人心。“责任心是自我驱动力,只有每个人都把质量当作自己的事,才能真正做到尽善尽美。”温众而说。在他的带动下,车间里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许多工人主动提出改进建议,为提升产品质量贡献力量。
匠心传承的“照明灯”
从数控学徒到制造中心负责人,温众而的成长轨迹印证了“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他不仅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中国制造”的质量底线,还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工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让更多人成为质量的守护者,才能为‘中国制造’注入持久动能。”温众而希望,做好自己的同时也希望影响车间里的每一位工人,都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每一道工序,用匠心铸就“中国制造”的坚实根基。